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从高中新课程的任务看教学评价改革的必要性
阅读次数:[]次
从高中新课程的任务看教学评价改革的必要性
华师一附中 吴洪涛
普通高中的任务是受普通高中的性质制约的,它同时影响着普通高中的办学走向。对于普通高中的任务,学者持不同观点。长期以来较为通行的观点是“双重任务论”。即“升学”与“就业”的“双重任务论”。
在人们认为双重任务不可能实现的基础上,有人提出了单一任务论和根本任务论。“单一任务论”又有两种主张。一种认为应该把所有普通高中全部办成职业预备学校;另一种则认为应该把普通高中办成大学预备教育,只为学生升学服务。“根本任务说”又可叫“素质教育说”或“基础任务说”。这种性质任务观认为,普通高中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其根本任务是,在义务教育之后继续为培养合格公民和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
我国现行的普通高中教育事实上是单一的为升学作准备的教育。这种工具论的教育价值观蔓延至整个基础教育,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每一阶段的教育任务都是为下一阶段作准备,并最终为大学作准备。双重任务的主张的确容易使普高的基础性质淡化,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实际中,有的学校为了要完成向高校输送人才的任务,竭力把普通高中学术化、专业化,随意增删教学内容,提高难度、深度,加大作业习题量,大有把普通高中教育办成大学预备教育、升学的筛选教育和应试能力训练教育的趋势。另一些学校为了完成向社会输送合格劳动者的任务,则竭力使学校职业化、劳动化,试图使学生达到毕业即可就业的要求,因而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和课程体系都被不同程度地削弱,这也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人生观、世界观正初步确立和形成,他们需要的是接受全面的基础教育。把普通教育办成高等教育预备校,或是将普通教育完全职业化,会使多数学生达不到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础教育水平。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是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的一种反映。
不论“单一任务”说,还是“双重任务”说,都存在把高中教育工具化的倾向。唯有把高中教育定位于培养高中生的健全人格或公民基本素养,才能确立高中教育的内在价值,使高中教育走出工具化的泥沼。“高中教育并不存在于真空之中,它当然要承担社会所赋予的选拔任务,当然要为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质量的劳动者奠定基础,但是,教育之所以是教育而不是生产或产业,就因为它所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性,因此,置于高中教育核心的是高中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选拔成功,让每一个个性健全发展的人去健康地接受社会选拔、市场经济的洗礼和社会的其他挑战。”
从根本上说,普通高中与“任务”相关的种种现象有两个主要根源:一是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似乎“升学”是实现了人的发展,“就业”是实现了社会发展,其实它们都是围绕社会发展这一轴心而很少甚至几乎没有真正考虑人的发展这一面;二是混淆了社会对教育的选择功能和教育的育人(本质)功能。高中毕业生在走向上不是升学就是就业,的确是一种自然的走向,也是一种社会选择功能作用的结构,但这不是高中教育本质功能的表现。
当下,要摆脱双重任务论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桎梏,超越“单一任务”或“双重任务”的主张,把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定位于培养高中生的健全人格或公民基本素养,这是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一个理念。要超越教育工具化的倾向,有机整合高中教育为升学和就业作准备的双重功能,即高中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既要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服务,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又要为学生的就业和生活作准备。
我们不赞成把“升学”与“就业”作为普通高中的“双重任务”。但是,这不是说我们不承认普通高中毕业后这两种可能的去向,也不是反对普通高中教育要为他们的去向作准备。而是说,要扎扎实实地作好这种升学与就业的准备,反对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狭窄对口、短期突击的准备教育。要真正做到让高校满意送去的新生,让社会满意送去的劳动者,只有实现进一步全面、扎实打好基础这一根本任务才有可能。
明了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就需要我们大力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在评价内容上要体现多样化,改变仅凭学业成绩和考试给学生下结论的状况;在评价主体上要体现多元化,让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评价;在评价形式上要注重过程评价,倡导学业成绩评价的等级制;在评价的指导思想上要体现以人为本,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引导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学校、热爱老师。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全力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