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新课程标准中的学生评价
阅读次数:[]次
                                       新课程标准中的学生评价
                                                  谭声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教学不断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多元化
评价内容多元化,就是要改变评价过多地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知识,侧重于评价共性与一般趋势的现状。要注重对个人发展独特性的评定,注重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或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精神、积极的学习情绪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定。
对学生的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对教师的评价,不但要有效能标准,更要有职责标准和素质标准。发展性教师评价强调促进教师自觉主动地发展,重视发展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的创新活动,鼓励教师选择适合于自己及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造性教学。
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不但要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更要关注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整个教学过程;不但要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更要关注通过课堂教学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2.评价主体互动化
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强调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并存,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3.评价功能全面化要重视和强化课程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反馈、管理等功能,树立新的课程评价观,使评价能够促进课程的不断发展,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水平的不断提高。(1)诊断功能。对教育活动的成效优劣进行甄别,为诊断对象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提供咨询服务。(2)导向功能。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发展。(3)激励功能。激励和调动起被评价者的积极性,使被评价者积极努力地朝着目标迈进。(4)反馈功能。将评价结果以科学、恰当的方式反馈给被评价者,使其最大程度地接受,从而体现出评价效益的最大化。
4.评价方法多样化
单独就评价方法而言,其类型有多样。有终结性评价,也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有定量评价,也有定性评价;有自我评价,也有他人评价;有单项评价,也有综合评价;有静态评价,也有动态评价;有传统评价,也有现代评价;有相对评价,也有绝对评价;有宏观评价,也有微观评价。随着课程评价的日益普及、深入,要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把这些方法融入具体的课程评价体系之中。
发展性课程评价强调要实现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的转移,要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实施终结性评价;强调要注重“质性”评价,改变以往只重视“量化”的倾向,要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强调建立完善的自主评价体系,强调他评与自评的有机结合。
5.评价过程动态化
要将课程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更多地关注课程的发展进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历程、教师素质提高以及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将这些评价对象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地呈现出来,据此找出现状与目标的偏离程度,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并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使评价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
6.评价手段科学化
标准化测验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但绝不是唯一的重要手段。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等待我们去选择的,必须探讨更加科学化和更加行之有效的评价手段。
7.评价结果个性化课程评价的改革必然带来课程评价呈现方式的改革。由于评价的主体、客体以及评价的内容不同,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及反馈方式必然趋于个性化、多样化。比如,对教师评价结果的描述,宜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反馈方式,可以采取像“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学生成长日记”这样的呈现方式,以发挥评价的反馈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
相关资料下载:新课程标准中的学生评价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