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课改之欣慰与困惑--华师一郑建设
阅读次数:[]次
课改之欣慰与困惑
华师一附中  郑建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省推行两年多了,随着课改的的深入开展,我们不仅了解了新课改的理念和思路,观摩到先行推行新课改地区的一些教改尝试,而且开始反思目前中学教育的行为,探求中学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1.课改是中国中学教育的希望
目前,应试教学成了中学教育中的主流,重知识、方法的传授和某些能力的培养(计算、理解)而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如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等)和兴趣的激发(过分突出责任,忽视了最原始的兴趣培养),重眼前利益(获得享受相对较好的教育资源的资格)而无暇顾及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的课业负担繁重,不少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呈现“应该学”而不是“想学”的状态,这样的学习很难有快乐,更难有创造性。而老师在社会、学校、家长的急功近利需求驱使下,心态越来越浮躁,行为越来越“现实”——高考成了中学教学的核心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目前的状况预示着中国中学教育正在走向衰亡,中学教育要改、要彻底地改!探究式教学模式、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三维立体的教学目标、自主学习与自我规划的尝试等值得期待,也只有将教育改革坚持下去,中国中学教育才有希望。
2.课改的主要内容
课改先行区已经摸索出一些经验,中学教育到底要改什么呢?其实这是一个令人犹豫不决的问题,但它是课改进行时每个老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改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教育的周期比较长,这就要求教育的执行者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三年后的高考,学生的学习不只是文化课的学习,更不是高考中考核的六门课的学习,因此着眼于学生的人格的塑造、品质的锤炼、好奇心的培养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教学模式的改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自然学科教学的主要形式,可能这种方式会费更多的课时,设计这样的探究课老师会耗更多的精力,但是这种方式可以还原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能力;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激发探究灵感。
第三是师生关系的改变。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前提条件,师生关系由目前的主(主要、主动)次(次要、被动)关系改为平等(人格)民主(探究角色)关系,老师是引领者、合作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主人。
第四是教学目标的改变。教学目标已经立体化,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部分能力的培养。
第五是责任意识的培养。自主学习与自我规划逐步在中学教学中推广,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3.课改之困惑
(1)探究内容的极度丰富与探究课时严重不足的矛盾。以高一为例,课改后周物理课时为两课时,如果按照探究的模式,要么课时不够,要么探究也只能是轻描淡写或者跨一漏万地进行,效果自然不好。
(2)课改的知识要求低与高考知识要求高的矛盾。近几年的高考难度跟十年前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如果仅仅按课改的知识要求和标准课时进行教学,高考取得好成绩(高考是任何一个主管部门、学校、家长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不可能的。而课改对中国中学教育的发展和中国社会进步一定会产生深远影响,这就要求在课改、高考及教学业绩考核上及时作出调整。
(3)课改的能力要求着眼于更长远与高考备考时的能力需求相对短视之间的矛盾。课改后的中学物理教学注重过程的探索(积累感性认识),突出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兴趣的激发,而目前备考中更关注高考需要的理解、分析综合、计算、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4)课改后学生的轻松与学校、教师压力大的矛盾。课改后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但面对社会、家长对高考成绩高要求,学校、老师将承受着较大的压力。
     培养能力,激发兴趣,充满激情是有助于备考的,多年的实践证明:用课改的理念备考教学效果是很好的,因此要不能过分夸大高考与课改的矛盾,避免两者的背离。
相关资料下载:课改之欣慰与困惑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