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单元教学课例研究
阅读次数:[]次
探究式赏读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单元教学课例研究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付娟
一、研究主题的确立
新课程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自身的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高一下学期,我们高一语文组作为新课改的试水者,在课改的过程中就遇到了一个现实的难题:新的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内容非常的丰富,诗歌和文言的篇目都很多,诗歌有30首,文言有18篇,这个量是原来一册教材的5-6倍,如果按照传统的教法,我们是绝对无法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
就在这时,我们备课组接到市教研员冯常林老师的教学研究任务——讲一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的探究课。力图通过这一节探究课给全市的老师们一种新的引导,开拓一种新的诗歌教学思路。经过集体讨论,备课组最终决定由我承担这一节课的教学演示任务,而牛锋老师则承担单元教学设计的任务。
诗歌教学可以说是我们高中语文的一个常态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高考当中的必考点,但面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这本全新的教材,我们如何真正领悟教材编撰者的编写意图,如何通过对它的学习将学生带入一个更新的思维高度,那么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就成了我们核心讨论的问题了。
通过集体备课,老师们热烈的预设了很多种教学的方式:㈠ 参照必修,全讲全练;㈡ 选择重点,精讲精练;㈢ 精讲示例,反复演练;㈣ 指导赏析,探究提炼。我们邀请了区教研员张银华老师对我们的集体备课进行了指导,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我们决定尝试“探究式赏读”的方式。
“探究式赏读”就是对于单元中的“赏析示例”部分,有重点对学生进行的点拨,然后带领学生用“赏析示例”中学到的赏析方法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赏读“自主赏析”中的篇目,最后通过练习或课后自读的方式解决“推荐作品”的赏析阅读。
确定了这样的基本教学思路后,我就开始设计我的教案了。
二、课例教学过程及课后集备
设计好教案后,我在高一(3)班进行了第一次试讲,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次试讲
师:同学们,在学习这个单元以前,大家曾经学过不少诗歌,能不能根据你以往学习的诗歌的经验,结合这个单元的单元提示,告诉我你是怎样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呢?
生:就是读诗时要讲究诗歌的节拍、用韵等特点。
生:读诗要把握韵律感和音乐美。
生: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自然顺应作品音节的变化和作者情绪的发展。
师:大家谈得很好,“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说法是由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的,意思是依循诗歌的节奏、韵律、音调的吟咏来寻求诗歌的神韵,使我之神气与古人之神气共鸣。下面,我们就通过鉴赏实践来体会如何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师:请同学们看“赏析指导”中的《将进酒》一篇,请同学们标注读音,全班齐读,边读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使用了那些艺术手法来表现呢?
(学生高声齐读)
生:我觉得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与朋友一起喝酒。
师:不错,这是一首劝酒诗,那么这首诗中作者的情感始终是一层不变的吗?如果变化了,有哪些变化呢?
(由于预习不充分,学生半天没有分析出作者的情感,于是老师进行引导)
师:作者由黄河之水起兴,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接着,作者又联想到了一去不回的青春,那么第一二联中,哪一个字可以概括作者的情感呢?
生:悲。
师:对了,紧接着,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喝酒的感受,那个字可以概括呢?
生:欢。
师:有一个字比它更恰当。
生:乐。
师:是的。下阕中,作者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和前面的情感相同吗?
生:悲愤,怀才不遇。
师:的确,诗人在如此众多的古人中单单想起了一个曹植,正是因为曹植和自己一样空有满腹才华却无人欣赏呀。
师:那么全诗的最后一句“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作者又是怎样的感情呢?
生:狂放的。
师:是的,这里诗人在酒酣胸胆尚开张后,反客为主,以一种狂放之情抒满腔不平之意。那么,诗歌中,作者采用了那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这些情感呢?
生:开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运用了起兴的手法,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不舍之情。
生:“古来圣贤皆寂寞”用的是曹植的典故。
生:“会须一饮三百杯”用的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的豪气。
生:我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自信豪迈之情。
师:大家分析得非常好,作者运用起兴、夸张、用典、直抒胸臆等多种手法来表现诗人由悲而乐,由愤而狂的情感变化,情感曲折回环、奔腾向前。下面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和体会,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诗歌朗读技巧!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试着朗读一下全诗。
(一生起来朗读,情感较激昂,但缺少变化)
师:让我们请一个同学点评一下刚才同学的朗读,你觉得值得欣赏的地方是哪里?不足在哪里呢?
生:刚才那位同学读得很豪迈,颇有李白豪放浪漫的风格,但情感的起伏变化不足。
师:能不能说的更具体一点呢?
生:例如,我觉得第一句“高堂明镜悲白发”这里的“悲”字就应该读得悲伤、感慨,而且要拖长音调。不过我觉得他的最后一句那种狂放之情读的特别到位,呵呵。
师:你点评的很好,那你能把第一句他读得不到位的句子再朗读一遍吗?
生:(想了想)试试吧!
(学生很有感情的朗读,且把握得比较到位)
师:还有同学听完之后有感触吗?
生:我觉得他总体风格把握还是比较好的,但有个别细节处理得不够好?
师:说说看?
生:例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一句,我就觉得他读得还不够自信。
师:那你觉得怎样读才能读出自信的感觉呢?
生:我觉得应该重读“必”来强调这种信心。
师:你试试?
(学生高声朗读,情感把握比较到位)
师:好的,刚才大家试着朗读并且分析了如何才能朗读出诗人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归纳一下,我们在朗读中究竟可以通过那些方法来表现的情感,也就是朗读中有哪些技巧呢?
生:我觉得可以通过轻度或重读来表达不同情感。
生:我觉得可以通过语速的控制来把握整体的感情基调。
生:我觉得可以通过把握停顿的节奏来表达情感。
(教师小结)
师:诵读注意要点:①把握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②根据情感需要,确立朗读语速
③根据意境关系,确定停顿节奏
④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音长音短)
下面请同学根据大家刚才体会总结的朗读要点,自己试着再读读?
(学生开始大声的自由朗读起来)
师:下面我们找一男一女两位同学来PK一下,女孩读上阙,男生读下阕。我对大家不熟悉,就请同学们自己推荐本班男女生中朗读最好的同学来试试吧?
(学生推荐了一男一女两位同学,两位同学读得不错,同学们掌声热烈)
师:听了两位同学的朗读,看来呀,大家通过对刚才这首《将进酒》的分析体会已渐渐掌握了诗歌朗读的技巧,下面,我们就把刚才大家的学到的知识带到下面这首诗的赏析朗读中。(提示学生看“自主赏析”中的《阁夜》)
(下课铃声响)
师:好的,今天,我们通过赏读李白的《将进酒》体会了诗歌的诵读方法,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和古人的情感达到了共鸣,希望下去之后,大家能够把今天课堂上学到的方法也应用到其他诗歌的赏读上,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这节课之后,备课组的老师和区教研员张银华老师一起进行了集体备课,老师们普遍认为这节课的讲法太传统,基本上还是以前赏析诗歌的精读法,这种赏析方法虽说在诗歌教学中是我们常用并且很见成效的赏读方法,但如果作为新教材的研究课,它缺乏对老师们的观念冲击,缺乏新的教学思维。新教材提倡教学方式要从“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地学,学生创新的学”。老师在课堂上要少讲,将发言的机会更多的让给学生。要打破传统的一课一文的教学方式,引导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总结了老师们的意见后,我又重新调整了教学思路,并且在高一(2)班进行了第二次试讲。调整之后的思路,我弱化了对“赏析示例”的分析,因为课后有大段对《将进酒》内容、情感及朗读技巧的分析,而是有重点的引导分析了如何通过朗读技巧把握诗歌感情,强化了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赏读“自主赏读”部分的两首诗歌《阁夜》和《李凭箜篌引》,学生的自主赏读能力被充分调动,效果比第一次明显好很多。
三、正式讲课
2010年4月21日,武汉市第十一中学大礼堂,武汉市高中骨干教师培训会上,我主讲了《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一课时,过程如下:
正式讲课
师:《齐东野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读书人,有一天,他写了一首自以为得意的诗作拿去请教东坡先生,他声情并茂的朗诵了一遍之后问东坡先生:“您给我的这首诗打多少分呀?”东坡毫不犹豫的说:“我给满分——10分。”那人正洋洋得意于自己创作了一首佳作时,苏东坡缓缓的说:“三分给你的诗作,七分给你的朗读。”可见诵读时的有声语言也是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的。那么什么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呢?请大家阅读单元提示后,告诉我。
生:理解和诵读诗歌时要求要遵循诗歌的节拍和押韵。
生:我觉得就是诵读时要注重语调的变化。
生:就是读诗时要讲究诗歌的节拍、用韵等特点。
生:读诗要把握韵律感和音乐美。
生: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自然顺应作品音节的变化和作者情绪的发展。
(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谈自己阅读完单元提示后的理解)
师:很好,“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说法是由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的,意思是依循诗歌的节奏、韵律、音调的吟咏来寻求诗歌的神韵,使我之神气与古人之神气共鸣。下面,我们就通过鉴赏实践来体会如何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教师总结,导入赏析示例)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所讲的鉴赏诗歌时的切入角度?
生: ① 内容和情感②艺术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增加了对前一单元梳理的问题,帮助学生回顾前一单元教学重点)
师:请同学们标注读音,全班齐读《将进酒》,边读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去掉了原来设置的“使用了那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情感”的问题,让课堂主题更集中)
(生齐声朗读)
生:这是一首写诗人与朋友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的劝酒歌。
师:说的非常凝练,那么这首劝酒诗中,诗人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呢?
师:开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作者由黄河之水起兴,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接着,作者又联想到了一去不回的青春,那么第一二联中,哪一个字可以概括作者的情感呢?
生:悲。
师:对了,紧接着,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喝酒的感受,那个字可以概括呢?
生:“须尽欢”的“欢”。
师:有一个字比它更恰当。
生:“烹羊宰牛且为乐”的“乐”。
师:是的。下阕中,作者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和前面的情感相同吗?
生:不通过,是悲愤,是怀才不遇。
师:的确,诗人在如此众多的古人中单单想起了一个曹植,正是因为曹植和自己一样空有满腹才华却无人欣赏呀。
师:那么全诗的最后一句“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作者又是怎样的感情呢?
生:诗人忘记了一切,全都换酒来喝,表现了一种狂放之情
(PPT显示诗人情感变化过程悲----乐----愤----狂)
师:诗人在酒酣胸胆尚开张后,反客为主,以一种狂放之情抒满腔不平之意。为了表达情感的变化,诗人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这些情感:如开篇运用了起兴的手法,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不舍之情;接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自信豪迈之情;一句“会须一饮三百杯”用的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的豪气;下阕中“古来圣贤皆寂寞”则用的是曹植的典故表达怀才不遇之情。
(PPT显示艺术手法起兴、夸张、用典、直抒胸臆等)
师:作者运用起兴、夸张、用典、直抒胸臆等多种手法来表现诗人由悲而乐,由愤而狂的情感变化,五音繁会,气象不凡。下面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和体会,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诗歌朗读技巧!
(生自由朗读)
师:请一位同学试读“君不见……千金散尽还复来”,学生点评。
(不再请学生读全文,而是选择感情变化比较大的段落有重点的体会,有助于节省教学实践突出重点)
(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
师:让我们请一个同学点评一下刚才同学的朗读,你觉得值得欣赏的地方是哪里?不足在哪里呢?
生:刚才那位同学读得很豪迈,颇有李白豪放浪漫的风格,但情感的起伏变化不足。
师:能不能说的更具体一点呢?
生:例如,我觉得第一句“高堂明镜悲白发”这里的“悲”字就应该读得悲伤、感慨,而且要拖长音调。不过我觉得他的最后一句那种狂放之情读的特别到位。
师:你点评的很好,那你能把第一句他读得不到位的句子再朗读一遍吗?
生:(想了想)试试吧!
(学生很有感情的朗读,且把握得比较到位)
师:还有同学听完之后有感触吗?
生:我觉得他总体风格把握还是比较好的,但有个别细节处理得不够好?
师:说说看?
生:例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一句,我就觉得他读得还不够自信。
师:那你觉得怎样读才能读出自信的感觉呢?
生:我觉得应该重读“必”来强调这种信心。
师:你试试?
(学生高声朗读,情感把握比较到位)
师:好的,刚才大家试着朗读并且分析了如何才能朗读出诗人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归纳一下,我们在朗读中究竟可以通过那些方法来表现的情感,也就是朗读中有哪些技巧呢?
生:我觉得可以通过轻度或重读来表达不同情感。
生:我觉得可以通过语速的控制来把握整体的感情基调。
生:我觉得可以通过把握停顿的节奏来表达情感。
(教师小结,归纳诵读要点)
师:诵读注意要点:①把握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②根据情感需要,确立朗读语速③根据意境关系,确定停顿节奏④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音长音短)下面请同学根据大家刚才体会总结的朗读要点,自己试着再读读?
(学生开始大声的自由朗读起来)
师:下面我们找一男一女两位同学来PK一下,女孩读上阕,男生读下阕。我对大家不熟悉,就请同学们自己推荐本班男女生中朗读最好的同学来试试吧?
(学生推荐了一男一女两位同学,两位同学读得不错,同学们掌声热烈,师示范朗读,生自由朗读后,请一生配乐朗读,全班齐读)
教师小结:刚才,通过对李白名作《将进酒》的赏读,我们发现,当我们遇到一首喜欢的诗歌并诵读它时,是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开始就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它必须要经过首先读准字音,然后理解内容,进而体会诗歌情感基调,依循节奏、韵律、音调的吟咏来寻求诗歌的神韵和气势,使我之神气与古人之神气共鸣,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下面,我们就把刚才大家的学到的知识带到下面这首诗的赏析朗读中。
(提示学生看“自主赏析”中的《阁夜》)
师:刚才,我们一起赏读了李白的《将进酒》,下面我们一起来合作完成另外两首诗的赏读。
首先请全班同学齐读《阁夜》.
(全班齐读)
师: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独立思考后,四人小组交流赏析:请大家找出《阁夜》中表达情感的词?看看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在朗读时怎样表达这种情感?
(学生交流后回答)
生:寒、悲、哭、寂寥等词表达了作者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
师:所以在表达情感时,我们该如何表达情感呢?
生:“催短景”“霁寒宵”中的“短”和“寒”音调应拖长。“声悲壮”中的“悲”应重读,并读出伤感之情,“野哭千家闻战伐”中的“千”字应强调,最后的“寂寥”二字读音要拖长,现出苍凉之感。
师:很好,写作这首诗时,诗人寄居夔州,连年战乱,好友李白严武等人相继去世,内心寂寥无比,所以抒发了这种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分析在自由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情感,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自由朗读,一生有感情的诵读《阁夜》,另一生读,对比赏析)
(全班齐读并当堂背诵《阁夜》)
师:看来同学们的自主赏析能力的确很强,那么下面我们再来合作赏读一首诗鬼李贺的作品《李凭箜篌引》,请同学们结合诵读提示和刚才的诵读体验,先自由朗诵这首诗歌,然后我请一位同学朗读。
(一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李凭箜篌引》)
师:你读的这么有感情,那你理解了这首诗的吗?
生:写的是弹奏者技艺高超和箜篌曲的优美动听
师:《李》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
生:凄怆激昂,哀婉柔和。
师:《李》诗的音韵特点?
生:四次换韵,句句押韵。
师:《李》诗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表现箜篌曲的优美?
生:想象、夸张、神话典故、侧面烘托、正面描写、夸张、想象、比喻等表现手法
(自由朗读,一生配乐朗诵)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带着大家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感受了诗歌的魅力。有人说:“诗人是苦恼的夜莺,是飞向天空的自由神,是生活中的真人。” 不久前的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多次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人生追求,一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一句“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一句“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吟之所至,情之所至。
林语堂博士说:“中国人是以诗来理解生活的。”所以,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请从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开始!
四、课例研究的结论和反思
课后,市教研员对这一节公开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一节课中运用的“探究式赏读法”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突出,而且可以解决传统诗歌教学中一课一文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40分钟内解除更多的诗歌,扩大诗歌的阅读视野,为老师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诗歌探究课!
这一次的课例研究的过程就是我成长的过程。课例真实地记载了我成长的历程,其中的甘苦与困惑、迷茫与挣扎以及反复探寻之后的豁然开朗。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指出:“目标的提出,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目标明确集中,学生达成度高,是有效教学的最重要的标志。”教师在课堂上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将自己置于“发现者”、“探索者”的位置,通过自己的动脑、动手、动口,去思考、质疑、猜测、探索、实践、评价,提出独创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把学生当作朋友,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发言,认真地聆听他们的提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敢于奇思异想,质疑问难。
新课改是一个新事物,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肯定会碰到种种困难的,就像我们一开始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遇到的困惑一样,但只要我们敢于克服困难,主动适应,大胆探索,稳步推进新课改实验,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201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