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囚绿记》教学案例分析
阅读次数:[]次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囚绿记》公开课教学课例
 
华中师大一附中    柴琼
2010.1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囚绿记》公开课教学课例
华中师大一附中    柴琼
【课例背景】
2009年,研究生毕业的我很开心的进入到华中师大一附中这所名校任教。刚开始工作的青年教师,总是满怀热情,充满斗志的在讲台上挥洒着自己的激情,但光有激情是不够的,教学经验缺乏的我在批阅学生交上来的随笔上很快就发现了问题。
那位学生是这样写的:老师,您好,我想在这里对您说几句知心话,还希望您不要生气。老师您上课很有激情,但你没有发现吗,最近语文课上气氛有些沉闷,大多数同学总想睡觉,这里想睡觉的原因很多,比如我们晚上没睡好导致早上起不来,语文课又是第一节,因此想睡觉,但重要的是您对我们不了解。我想问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有那么感人吗?为什么要让我们读那么老的篇目,不就是讲母爱吗?不就是讲劳动人民的伟大吗?可现在又不是惟阶级论的时代。《记念刘和珍君》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是个伟大的文学家,但我们还没有像您那般喜欢他,我们也达不到您可以理解的深度,毕竟你是文学研究生毕业的啊。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些离我们太遥远了吗?与其让我们对遥远的事件发挥想象,漫无边际的进行探索,倒不如把时间放在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上,还望老师您考虑!
说实话,看到学生的这段文字,我很有些埋怨,也很悲哀,甚至一度打击过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我更多的是在思考:我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没有得到发展?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在教学进度、考试压力、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下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因此当学校组织所有的青年教师面向全校上一节以新课程要求为背景的公开课的时候,我感觉到这也许是一个契机,因此准备一课多教的方式,进行一次浅层意义上的因材施教的尝试,更重要的是在正式上公开课之前,教研组里经验丰富的教师们会来听课评课,这对青年教师来讲在业务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也是自身素质能够得到提高的有效途径。我选择了教材上的一个新篇目陆蠡的《囚绿记》作为公开课的篇目,以下就是我三次上课的案例描述。
 
 
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第一次课例描述】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在苏教版是九年级上学期的课文,人教版教材是把此篇放在必修二第一单元,而高一的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因此对于这篇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难度上应该不大,因此,第一次试教的时候我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以下几点:
1.自读交流,把握课文的行文思路;
2.合作探究,理解作品的主旨和写作特点;
3.品味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我把第二点和第三点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放在了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感悟上。
 
学情分析:
第一次试教的班级是我自己所教的班级高一(26)班,这个班的学生整体水平中等偏上,但学习态度诚恳,严谨沉稳,缺点是表现被动,课堂表现缺乏活力。
 
上课之前我只是让学生在早读的时候读了两遍课文,让他们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也没有告诉他们有老师过来听课,因此正式上课之前,看到有一些老师陆续进来的时候,学生们好像有点紧张,因此在导语的设计上,我舍弃了教案上准备好的一大段优美的文字,采取单刀直入法:同学们喜欢什么颜色啊?请说说理由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有学生说喜欢红色、白色之类的颜色,很快有学生就站起来说喜欢绿色,并且说因为绿色可以保护眼睛,绿色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绿色是一个让人倍感柔和的颜色。我趁机说:这位同学说的很好,绿色既然这么柔和,但却有人想囚住她,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为什么想囚绿呢?让我们打开课本第10页,一起学习课文《囚绿记》,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教师小结:导语环节过后,从学生的反映中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紧张的情绪得到了缓解,能够很顺利的进入到教学过程环节了。
 
随后我让一位朗诵较好的同学为大家泛读了一篇课文,并在PPT上展示问题:
1.作者为什么“囚绿”?
2.“囚绿”之前之后分别写了什么?
在那位学生读完之后,很快就有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说作者是出于“喜爱”囚绿,并且用课文中的原句“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这句话作为佐证。
教师小结:我肯定了他的回答,并且表扬了这种在课文中找原句作为自己观点佐证的做法,让自己的回答并不空洞。其实这是有意训练学生能够筛选并学会整合文中的信息,也是高中学生散文阅读训练的一个终点。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也能很快得到结论。这个问题主要是想考察学生对于文章脉络的梳理是否清晰。但为了与我PPT上总结的词语对应上去,这个简单的问题我让三个学生回答,教学时间上没有很好的掌握。
 
教师过渡语:陆蠡说:“我用文字的彩衣给他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文章语言优美、清丽。节奏舒缓,忧郁的色彩同表达的思想情绪十分融洽和谐。读他的作品,在诗情画意和清词丽句中能得到一种美的感受。那么,哪些语句让你获得美的享受呢?请选择你最欣赏的语句,用恰当的语气进行朗读并体会作者细腻真挚的情感。
 
随后全班进入到自由泛读,自主赏析环节,这也是这节课的主体部分。如果学生活动充分、思维活跃的话,对接下来的感悟作者思想情感能起到良好的引导。
学生发言总结:学生们找出来赏析的语句主要是以下几句:
1.“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的理由。”
学生的朗读带有点喜出望外的语气,分析的时候着重强调了作者对绿的喜欢,并且指出,题目中的“绿”是指常春藤。
2.“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这是位女生的发言,她喜欢这句是因为比喻用的非常好,而且句子的工整能够传递出作者内心的体会、激动和喜悦。
3.“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这位学生赏析的是整个第七自然段,他认为这段描写写出了常春藤的灵动,把这株植物写活了,赋予了其生命力和灵性。特别是其中一些动词的使用,如“伸开”、“攀住”、“舒开”、“摆舞”等,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4.“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这个“魔念”我个人认为很不好赏析,但是学生还是找到了这个词语。学生的回答就是:魔念反映了作者的一种自私、阴暗的心理,这是人性的弱点。但作者能够突破这个人性的弱点,最后还是开释了绿枝条,这是作者战胜自我的标志,也是全文的高潮部分。
这位学生的回答,博得了其他学生一致的认同,但我注意到他回答问题时提到了开释绿枝条是作者战胜自我的标志。我感觉到这个回答有问题,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和全班同学的赞许态度,我没有进行深入的引导和挖掘,只是简单的评价。
教师小结:经过这个自主赏析探究的环节,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这个时候,文章还剩下对主题的探究了,但时间没有多少了,于是我让全班同学齐读最后三段,问: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学生都知道联系抗日战争这个背景去讨论,很快一节课就结束了。我留下了一个课后作业,即是课本第三题: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指导教师意见:在听完这节课之后,拿着我的教案,教研组长指导教师夏禹老师提出了以下建议:
1.教学目标设置不清晰,没有按照新课改的精神来写,没有突出三个维度,特别是价值与情感观这个维度没有具体到这节课上。开头导语没有按照教案去讲,而是根据学生反映去讲,这样很好,所以以后在导语上要设计多套方案。
2.学生对于理清文章思路上把握比较到位,在没有预习的基础上能够做到这样,还是不错的。但是对于品味语言上,学生的活动不够,课堂气氛较为沉闷,举手发言的同学说的还算不错,但也只是点出了其中几个比较重要的句子,这都是备课的时候可以备到的。对于“魔念”的引导不够深入,评价学生的发言不够精准,要考虑到学生的状况以及突发情况。
3.学生泛读然后感悟品味出文本的思想感情这个设计不错,也是学生自主探究成果的展示,只是在环节上可以更活泛一下,让这种成果在学生的朗诵中表达出来最后,最好是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个体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4.对于基础知识的落实很好,但是还不够深入。这篇课文“绿”所象征的深意只在最后提到了一点,没有贯穿整节课,特别对于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没有提及到,但是最后又要求学生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文章,这对于学生来讲,难度较大!
5.教学时间掌握不够好,有些环节没有必要用太多的时间,因为文章很简单,理解起来不难,主要是放在对主题的探讨以及深挖其思想性就可以了。
 
【第一次教学反思】
指导教师提出的五条意见对我而言,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对课文的设计会有很多种思路,不能好高骛远的提出很多教学目标,只要把握其中一点进行深刻挖掘就好,踏实的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同时,指导教师在批评我的同时,对我上课表现出来的反应机制给予了肯定,赞许了教学基本功,也对我个人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短暂的沮丧之后,我很快调整自己,结合自己的教案和指导教师提出的五条意见,认真回顾了这趟不成功的试教课。
1.个人感觉这个班上课一直以来学生就是比较沉闷,是长期的学习习惯导致,所以活跃性不高也是正常的,但学习比较刻苦,所以老师提出来的问题能够很认真的思考回答,也基本能回答出关键地方,通过学生的表现说明整节课大的思路没有错。
2.课堂应变性还不够,如果当时对回答“魔念”问题的那位同学的答案进行深挖的话,接下来的环节会好一些。
3.对于主题的探究还停留在文本层面,没能深入进行,引导不够到位,主题探究单一性,如还只是对抗日战争这个主题进行研究。
4.作业的布置没有新意,不够好。学生在课后做作业应该能有深一层的思考。
5.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导致浪费了一点课堂时间,有效性不够,也没有完全体现新课改精神。
我决定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完整的设计一篇教案,保留前一个教案的优点,扩充一些新的内容,让自己的课堂有一点深度。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第二次课例描述】
教材分析:
经过第一次试教,我正式确定学生对于理解文章内容没有难度,重难点都应该放在对主题的探究上。因此,我严格按照新课改的精神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梳理本文脉络,品味关键句,体会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
2.掌握本文咏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精神的歌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关键句体会作者的情并且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2.学生通过圈点批注文中精彩的语句,写下心得,逐步提高学生散文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学生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兴趣;
2.展开想像的翅膀,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提高学生审美境界。
 
学情分析:
这次试教的班级是指导教师所教的一个理科实验班,学生水平比一般的班级要高,而且思维较为活跃,但呈现出的是两极分化,有的学生只是数理化强,而语文基础是比较薄弱的,在教学设计上要着重考虑学生的基础性。以前也没有教过这个班的学生,所以对我临场应变的要求很高。
 
面对着陌生的学生,我尽量用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所以导入的时候依然采用上节课的导语,效果不错。
在导入新课之后,教学环节被简化为两个步骤:
1.速读圈画,品味语言,体味情感。
在这一步,我主要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利用工具书查检难词,圈画关键语句和精彩语句,有感情的诵读之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之后,与上个班级有区别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句: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他是希望,它是慰安,他是快乐。
(2)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3)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4)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5)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教师小结:这一步主要是针对没有预习的情况下落实书本上的生字词,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在明确了以上几句答案之后,学生对于散文的写作方法有明确的了解,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了一定的体会,而且非常容易就结合文章的背景进行分析理解,因此这篇文章的浅层主题探讨在第一个环节就得到了解决,让我不由得感叹学生水平高,教学进度就是快,这也要求课堂上老师要扩充的内容也更多,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非常高!
 
2.研读探究,深入赏析,拓展迁移。
一开始的提问也是课文中的“绿”具体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学生们能很直接的回答出课文中的“绿”具体是指作者所寓房子圆窗外长着的常春藤的绿枝条。并且回答为什么这么爱的时候,回答的语言自己还总结了下: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另一位同学则补充到:作者喜欢绿,把绿看做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但俗语说:你希望什么你就没什么,从最后三段来看,作者的的人生并不顺利,到处漂泊,而且当时抗日战争也爆发了,暗示当时整个社会都不安定,因此作者借绿来表达希望。另外,作者说,“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他需要有陪伴,而象征着生命和快乐的常春藤便成了作者惟一的“朋友”,因而作者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教师小结:没有想到这个问题这个班的学生能回答的这么好,不由的感叹学生不一样,教起来的感觉就是不太一样啊,很快就把“绿”的象征意义找到了,也很快把作者的心思揣摩到了一部分。
 
接下来依然问的是“作者为什么囚绿”。这个时候大部分学生都会回答是因爱绿而去囚绿,但在书中找出原句的时候,出了找到了“为了与常春藤更亲近”这句话以外,还有一位学生找到了“魔念”那句话,他说,爱分很多种,有大爱,也有自私的爱,这些都可以理解为“囚绿”的原因。于是很自然的引导了该如何理解这种“魔念”?这个时候经过上一位同学的回答,其他同学大都能说出这种“魔念”反映了“我”自私、偏执、较为阴暗的心理。当然这种心理也不是一直存在的,所以作者最后开释了绿枝条。
教师小结:我根本就没有使用过渡语,学生自己就过渡到了接下来的“放绿”这个环节,我只引导了一个地方:作者的放绿行为和作者自身的遭遇有没有共同点,学生们说有,后面交代了作者逃离危险中的北平,这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紧接着我就问: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他们立即明白了:类比。
 
教师过渡语:“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那么接着写开释了绿枝条是不是就忘了呢?不是的。文中告诉我们的是放绿之后又怀绿,大家是怎么看待这种行为?
这个时候我给学生们讨论的时间,一会儿就炸开了窝,大部分同放学持的意见是作者怀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身处水深火热中的北平人民。我说如果不要后面写的课文背景,你们会想到什么呢?
有同学经过思考后回答:作者的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在文章末尾,作者形容那株常春藤为“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如果结合背景的话,那就是当时的劳动人民,我觉得这里面也包括作者自己,这段文字应该是作者热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
这位同学还没有说完,下课铃就响了,其他同学也是若有所思,但时间不允许,这节课最后的作业是让学生想象一下文中作者真的再次见到他曾“囚”过的绿的文章。
 
指导教师意见:夏老师听完这节课,充分肯定了我上课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对我短时间之内能拿出第二套教案来表示了赞许。看完我的教案,他还是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1.教案不能全面反映上课的内容,上课的实录也没有完全按照教学目标来,所以教学目标的拟定一定要合情合理。要充分考虑到一节课学生到底能完成什么,完成到什么程度。
2.课堂节奏的把握较之上节课有了很大的进步,没有在细枝末节上纠缠,所有的问题都是围绕着主题探讨而进行,如果想让课堂容量更大的话,把最后的写作放在课堂上写,然后最后展示出来就最好了,这样一节课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都照顾到了,也会是一堂比较成功的公开课了。
3.夏老师意味深长地对我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所以课堂教学要学会“舍得”二字,你想教的有很多,学生想学的也有很多,如果面面俱到,也许面面都做不好,但如果从始至终只教一点,学生也只学一点的话,那么较之面面俱到的教学,学生会收益更多,所谓“一课一得”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次教学反思】
经过第二次试教,虽说得到了指导教师的充分肯定,但我却对教学目标却越来越迷茫,就如在盘旋弯曲的山路间寻找一个出口,却始终找不到一个方向。我到底要教什么呢?这个理科实验班是因为学生水平强所以能达到这个教学效果,如果在自己的平行班教学,也许还没有这个效果,我可以直接把这个教案拿去上,但始终没有多大的新意,也就是我在课堂上教的,听课的老师都能想得到。那么关键就是看学生了,这也是新课改里面所要求的“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认知水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我决定采取第二套教案,但需要更加优化自己的课堂,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我决定从以下几点着手上好我的公开课:
1.对于一些基础性的字词知识,就不用占用上课时间,而是安排预习,上课检查预习情况即可。
2.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目标,不能为了写教学目标而去写,结合这两次试教课的经验,为即将授课的班级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3.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舍弃对散文阅读方法的训练的评价,毕竟不是复习课,让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就好,这样节约下来的时间放到了写作这个环节。
4.在圈画关键句随后进行赏析这个环节时,每个发言的学生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都要先带着感情朗读一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淡化社会背景,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如果不考虑社会背景的话,你会从陆蠡这篇文章中体会出什么哲理来,加强学生的自我感受,体现文章的挖掘深度。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第三次课例描述】
教材分析:
经过两次在不同班级的试教,我确定高一的学生对于这篇被放在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教材中的课文,把握文章脉络并结合当时社会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没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主题的挖掘和学品味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上,根据这个教学思路,考虑两节课上课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特点,我重新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关键句进行吟咏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
2.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生通过圈点批注文中精彩的语句,写下心得,逐步提高学生散文的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对自由的向往,引导学生热忱乐观的对待生活。
2.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心灵的悸动,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
 
学情分析:
公开课任教班级为自己所教的高一(20)班,这个班级的学生思想活跃,文学积淀较多,课堂表现欲强,缺点是不够严谨。课前我提醒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从字词到作者简介再到作者其他的文章都需要看看,并告知是公开课,希望能更多地展示班级风采和学生个人素质,学生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导语的设计我没有采用前两次的讲法,而是采取单刀直入法: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犹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星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陆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囚绿记》,走进陆蠡的内心世界。
教师小结:这段导语语言比较优美,主要是为了提起学生的兴趣,也是为学生后面回答问题起到示范作用,让他们注意语言的优美及逻辑性。
 
进入教学环节之后,不采用听读,不采用听课文录音,而是给学生配乐,分组朗读课文。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得到了提高,再加上预习非常的充分,因此朗读声在音乐的衬托下显得流畅而又优美。
出示三个问题:标题中的绿指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囚绿”这件事情。陆蠡为什么要“囚绿”?问题一提出,学生很快就回到出来了,很快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教师小结:公开课与一般的常规课还是有所区别,特别是作为青年教师上公开课,还是要追求各个方面的效果。而用音乐给学生朗读配乐,在一开始的时候给予了学生感官上的享受,极大的调动了学习这篇课文的主动性,优美的文字搭配轻柔舒缓的音乐,让在座的每一位师生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愉悦。
在思路把握上主要是三个问题贯穿其中:囚绿是因为爱绿,陆蠡为什么爱绿?囚绿之前的哪些举动反映了他对绿藤的喜爱?被囚前后,绿藤的生长状况如何?方法指要是圈划有关内容,随手批注然后互相交流,最后发言,讨论,达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我是在教室内巡视,及时予以点拨指导。
学生们经过这个环节很快明确了答案。
随后我给出了五个词语: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让学生在前面加上能表现心情的定语,并说明理由,由大家评价。
学生们的答案丰富多彩,在此选取一组展示:焦灼而热切地寻绿;欣喜而细致地观绿;矛盾但固执地囚绿;珍重并诚挚地放绿,深情而又期盼地怀绿。
教师小结:文章思路梳理这个环节因预习充分而进行的特别顺畅。词语加上定语这个环节,让学生在课堂是第一次动笔写,把脑海中所想的内容形成文字,这是为后面的环节做准备,不至于一时之间写不出来。而且学生对作者的心情有了第一次深刻的体会,为接下来作文本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接下来的一个环节就是进行文本的深入探究。我把他分为两个小部分,一部分是合作探究,一部分是拓展迁移。
合作探究部分设置的问题是:
1.陆蠡对绿藤因爱而囚,你如何评价这种举动?
2.对于绿藤被囚前后的生态变化,你想到了些什么?
3.绿藤被囚后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你受到怎样的启示?
方法为:小组交流讨论后推举代表发言,全班讨论,教师引导。
生1:我找到文章中的这样两句话:“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这说明陆蠡是热爱生活,追求光明和理想,在文章的最后也有这样的体现。但因为喜爱就想到占有,反而会让被爱者难以自由,所以绿藤会萎缩,这是一种伤害,文章中的“魔念”就体现出这种心态是自私和残忍的,这是一种畸形的情感。
生2:裴多菲有句诗: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抛什么呢?在自由面前,生命和爱情都不足珍贵,只有自由,才能让自己付出一切。因此爱自由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应该让所有的生命在自然中生长。人为的约束只会使生命力萎缩,甚至反叛,就像文章中提到的抗日战争,侵略带来的不是臣服,而是誓死抵抗,血性男儿从来都只是崇尚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这位学生的发言获得在座师生热烈的掌声!)
生3:被囚后,绿藤的尖端总指向窗外,显示出它不屈不饶的反抗意识,展现了作为一株植物也有不可侵犯的生命尊严。那么作为处于高度学习压力下的我们,面对学习的困境,也要勇敢前进,追求胜利的阳光。
教师小结:一共有八个学习小组,但这三位学生的发言是这次发言的也是这堂课的第一个高潮。这个环节让我领悟到新课程让教师教的是知识,训练的是技能,培养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现在的学生信息接受量非常的大,应该充分相信他们有理解问题的能力,有表达问题的口才,有挖掘问题深度和广度的思维。让我对后面的拓展迁移训练充满信心。
 
教师过渡语:同学们朴实清新的回答中含有作家的情感血泪,淡远而又瑰丽的语言里渗有和谐真醇的诗意,正如巴金老人评价他有着“优美的性格黄金的心”,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发出自己的呼喊,他怀念着他的圆窗和绿友,他想像着当有一天重和他们见面的时候,会面生吗?请大家结合课文里的关键句,写一段五十到一百字的感想或者展开自己的想象,写一篇题为《逢绿记》的文字。
教师小结:在上一个环节,学生们的情绪已经被完全调动了起来,我相信学生是深受感染的,而教学时间也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个练笔,也是展示这节课的学习成果。在这里,我摘录几位学生的习作,展示一下通过一篇《囚绿记》,学生到底会联想到哪些内容呢?
学生习作一:陆蠡生活的年代,民族衰微,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不满于人吃人的丑恶现实,一生追求进步。通过课外阅读资料,他的不少作品都反映了这种思想倾向;而其个人奋斗的历程又充满艰辛和坎坷,不免使他感觉疲惫和痛苦。这可爱的“绿”使陆蠡感觉到生命的美丽和愉悦,而又使他暂忘却了痛苦和烦恼,沉浸在生命的宁静与淡淡的喜悦中。绿象征了作者心中的自由、光明、幸福、希望和理想,这一切对他都弥足珍贵。所以他才会有自私的念头,因爱而囚,因爱而放,我想每个人对他在这之间表露出来的深沉地忧国忧民之情所感动,令人动容,令人叹惋!那个年代正是有这么多热血男儿,中国才不至于被灭国。
 
学生习作二:《呼唤自由》自由是令人向往的,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追求的。囚禁是专制的,是扼杀生机和创造力。给我一双自由的翅膀,让我冲破牢笼,走向广阔的天地,给我一双自由的翅膀,让我打开传统的藩篱,拓展自由思想的空间;给我一双翅膀,让我飞向高远的天空,用自己的双眼看世界;给我一双翅膀,让我冲破心灵的囚牢,放开手脚地去驰骋吧!
 
学生习作三:从他对绿叶的描写,他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人,“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援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这是一种真正的爱,只有诗人才会写出。而陆蠡又是一名烈士,为了自由和民族,遭到日寇的屠杀。按照我们普通人的想法,烈士、战士都该是铁血汉子,粗犷,充满豪气,所以一个人的高贵之处就在于:当一种侮辱了他的精神的时候,他的内心会逼他去抗争,他为精神自由而死,死而无憾。
 
学生习作四:“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孤独是美的伴侣,一个人静观时,最有可能发现、感受美。陆蠡欣赏绿藤,不是走在外面,而是透过一个小圆洞,这个特殊的角度使得绿藤朦胧而美丽。发现美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这个人必须是内心安静敏感的人。而陆蠡每天“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种禅的境界,在人生中是难得而值得珍惜的。所以,美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角度、心境下才能完美呈现。
 
教师结语:诞生于抗日战争炮火中的散文名篇《囚绿记》在今天的课堂学习中给大家带来如此多的感受,人总有诗意、温柔的时刻,总有最有缘分发现美的时刻,捕捉住那个特定的时刻,就会让它成为人生中精彩的篇章。
 
指导教师意见:上完这节课,看着指导教师赞许的目光,我感到很开心,但夏老师还是说了句: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堂课都应该如此用心地准备,你会成长很快的!
 
【第三次教学反思】
两次试教,一次公开课的经历,让我这名刚入华师一这所名校的新教师备受折磨,从试教到正式讲课,经历了半个月之久,这半个月也是自我感觉成长最快的时候。在这三次讲课中间,我深深地感受到新课改不仅意味着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而且还是对课堂教学理念的改革,以前总是“教教材”,而现在是用“教材教”这对于教师素质的全方位提高无疑是极为有利的。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倍感艰辛与疲劳,但是收获的喜悦还是体现在每天具体的教学工作中。
在这次的公开课教学中,由于师生都准备充分,所以最后的展示效果无疑是良好的,听课老师也表示听课过程是愉悦的,我在小小的兴奋之后,又产生了深深地思索,学生不是每篇课文都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预习啊,能不能在没有预习的过程中完成所有的教学目标?解决所有的教学重难点?指导教师的那句“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让我深有感触。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们发言热烈,激烈的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但我还想着课文中“绿”的象征意义还没有说到,散文的鉴赏方法也没有涉及到,这在教学目标中都是应该达到的,但这节课没有谈到,他用另一种目标的完成遮盖了未完成目标的缺憾。好在听课老师也不是人手一份我的教案,大家关注的地方更多是在学生的发言中,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特别是在最后写作环节的展示,让每一位老师都感受到了学生思想的广度和深度,语言的逻辑性和优美处,合作能力的有效性等等。
我想作为一名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我是幸运的,作为研究生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无疑也是具备良好的塑造度,新课改就给我了这样一个绽放自己风采的舞台,每一次华丽的转身,都使我的教学生活朝着艺术的殿堂迈进;新课改也是一场辛苦跋涉的旅程,在波澜壮阔的航程中,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修炼,不断沉淀,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深刻自己的思想,富有自己的精神,创造自己的成就。我知道我瞩目凝视的方向一定还在未来,因为“能追无尽景,始是不凡人”。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