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关于教研组有效教研的五个问题
阅读次数:[]次
关于教研组有效教研的五个问题
武昌区教研中心 张婷婷
1、教研组的有效教研到底有哪些可行方法?
答:(1)以问题引导学习,不断使常教学工作问题化;(2)以差别推动进取,不断促使每个教师在各自能力最近发展区的上限处工作,并通过与自己、与同伴、与理论、与实践的四种对话,寻找差别,跨越研修的门槛;(3)加强教师五常的检查;(4)以课题研究来提高专业水平。解决方法:发现问题:教研组听评课中发现问题,课例观摩中提出问题,研讨交流中提出问题,自我反思中提出问题。设计方案:理论指导-专业引领-形成方案。行动实践:重视集体备课-案例评析式教研活动-课例研究可采用“多人上一课”和“一课多人上”的方式进行-课题研究式教研活动。总结反思:教师个人将参加校本教所活动中感触最深的事、教育教学片段,通过案例的形式撰写出来,并和全组老师一起分享。同时教研组总结教研活动开展过程的得失,写出教研活动的报告。
2、如何突破传统,创新教研组的有效教研活动模式?
答:校本教研按“问题—设计—行动—反思—再行动”基本流程组织实施,采用“案例教研、课例教研、专题教研、课题教研”等基本模式进行,但要追求逐步形成个性化的校本教研模式,这应是创新教研组的有效教研活动基本模式。
3、教研组在有效教研活动中,怎样凸显特色,加强课题研究?
答:(1)研究主题与形式的针对性: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对于不同教师群体需求的针对性。(2)活动过程的可参与性:教研活动应该设置让参与者感到值得思考或行动的参与点,并提供参与者及时交流的机会。(3)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设性:针对性与可参与性都是教研活动是否有“建设性”的重要基础。如果,教研活动是教师成长与进步的“扶手”,那么活动后能否提出改进教学行为的理解与建议就是“蹬阶”。(4)研究主题的连续性与渐进性:几次活动之间的工作过程能否也是持续研究的一部分,可能是决定教研活动成效的关键。对某一主题的连续研究,应该体现形成共识——行为跟进——进一步认识——进一步改进的“螺旋式上升”的特点。(5)关注过程的生成性: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常常反映在对这种生成的敏。(6)理论结合实践的指导性。
4、怎样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答:针对教学进程的有效教学策略;针对多元创新的有效教学策略;针对特定标准的有效教学策略;针对特定学科的有效教学策略。(1)提升教研组长的工作能力。(2)精心筛选教研内容,满足教师实际需求。 (3)创新教研形式,注重过程管理。(4)精心组织,全情参与—— 活动有效的保证。(5)减轻教师教业负担和心理压力。
5、有效教学研究的实践针对性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答:(1)内容陈旧,含金量低。现行教研活动沿袭这样一套基本模式:开学初布置任务与要求──中间组织一两次听课评课活动──布置期中考试工作──考后情况分析──中间再组织一两次听课评课活动──布置期末考试工作──总结与表彰会。显而易见,“管”的成分大大高于“研”。 (2)应付上级,疲于奔命。一些教研组虽然也制定了符合本校和组员情况的计划,但落实过程中经常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活动任务一下达,自己组的活动就得顺延甚至取消,继而相当一部分骨干教师不得不腾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优质课选拔参赛、论文案例评优等一系列个体性、临时性而非长效性的工作。许多教师一学期下来对自己参加的竞赛如数家珍,但问及印象深刻的教研活动却记不清了。久而久之,有价值的项目研究断断续续、不够系统,或者干脆被搁置了。(3)互相推诿,羞于担当。有的教师存在对教研活动的认识误区,如“教科研神秘论”, “教科研无用论”, “教科研简单论”、“唯文论”,认为写论文、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平时也较少运用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基本对策:(1)突破传统,创新活动模式。除了抓好常规教研活动(如观课评课、理论学习、专家培训、讨论交流等)之外,要在创新活动模式上下功夫,如有些地区组织的“连片教研”就是其中之一。(2)凸显特色,加强课题研究。如前所述,有效教研活动的根本在“研”。要改变目前教研组疲于应付上级各项活动、而缺少自我特色的局面,就要在课题研究上加大力度。(3)重视激励,提高责任意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是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研管理实践中可灵活运用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群体激励、岗位激励等多元手段加以调控,在关注教育科研成果量的同时,更关注质与效,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作为激励的落脚点,给广大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创设良好的激励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