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高中语文课堂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几种艺术设计
阅读次数:[]次
高中语文课堂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几种艺术设计
武昌文华中学 卢杰
2009年笔者在华中师范大学参加湖北省新课程改革骨干教师培训,之后又参加武汉市新课程理念培训活动以及武昌区研训活动,深切感受到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必修完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高中生来说培养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又十分重要。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因此,促进课堂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成为身处教育一线的老师们努力践行的方向。
二、 设计“文本变换”推动探究活动的开展
“文本变换”指的是有意将课文中的句子或段落甚至文题进行创造性的改写或更换,并引导学生探究变换的内容与原文在思想内容、结构形式、艺术效果、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优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词语置换、句子更改、段落的更改、内容的替代、体裁的变换和文题的替换。
笔者上学校质量月研究课《牲畜林》时就大胆的将文题变为《阿朱和花大姐》、《一个德国兵的奇异死亡事件》,然后让学生探究三个文题的优劣,之所以这样设计,是考虑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小说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三位一体的特点,那么我就抓住文章题目“牲畜林”具有的包孕性,推动学生研究文本比较文题优劣。后两个文题看似新奇,但不具有《牲畜林》像容器一样结构全篇,又以生机勃勃的形象象征着生命活力与生活希望,这是战胜战争妖魔的基础。所以,“牲畜林”成为小说结构和主题上双重的要点。同时,在牲畜林里五种生命力旺盛的家畜先后登场使作品拥有鲜明的形象。这样的文题当然更好。学生通过探究,能够发现作品的这一艺术特色,深入理解该单元“结构”这一话题的要义。
笔者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将“那雪正下得紧”一句改为“那雪正下得急”、“那雪正下得猛”,推动学生探究差异,从而领悟这句环境描写的多种作用。
一位特级教师讲授《阿旁宫赋》,将结尾段改写如下:“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也。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然后他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结构、语言上分别比较两者的不同,得出两者的文字和表达意图不统一,结构和语言不吻合的探究结果。这种设计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势,有效激发思考热情,引发学生探究活动深入到艺术鉴赏的层面。
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激发了探究语言差异的兴趣,进而激发创新意识。老师们在教学中常常苦于阅读教学难以将思维深入,苦于学生被动接受思维的平板状态,苦于课堂的沉闷无趣,“变换文本”教学法就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别致而精巧的新思路,成为改变低效现状的好方法。
三、 设计对立性表述引发探究意识
对立性表述是文本本身出现的看似对立矛盾的语句,也可以是教师有意设计站在作者立场观点的对立面构造的与某个文句对立的语句。这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顺利展开探究活动。
例如讲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我先让学生找出照应课题的话,就有开头的警句“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有过渡句“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什么可供报道的新闻”, 中间有关键句“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导游也无须多说”、“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还有结尾的收束句“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从文章的标题,到遍布全文的一系列否定表述,不是偶然而应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可以说,这篇新闻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这些否定判断句里蕴藏着。于是我就根据这些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不同作用,引导学生一一探究,从不同角度赏析这篇新闻的独特之处,并推动学生紧紧围绕这些否定句设问质疑,进而探究作者的深邃思考(“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和那激荡的情感(“此时无声胜有声”般愤怒的控诉)以及独特的艺术视角。
情感。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上几个来回。”这强调语言品味的整体性,不是零零散散的,不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我让学生随着作者的参观顺序,从头到尾把所有否定句找出来,探究文章的思路探究文章遣词造句上的特色,探究反常化的语言产生的反讽效果,分析否定背后的肯定,探究挖掘深邃的主题思想,实际上学生反复读解课文,真正“走上几个来回”,使学生对这篇课文印象深刻,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效学习的目的。
《谈中国诗》中有“流毒无穷的聪明”一句,我紧抓矛盾处——即是“流毒”又怎会说它“聪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第二段,最后读通中国诗发展早熟又早衰源自其艺术和思想架构的缺陷,也训练了学生读解复杂段落的能力。
天津市新华中学聂丽华老师上余秋雨的《都江堰》就紧抓一段对立的表述句:“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这里的“大智”、“大巧”与“大拙”、“大愚”就是两对互为反义的关键词。互为对立的表述中往往蕴藏着巨大的思维空间,也很容易激发学生探疑的兴趣。聂老师顺势引导学生探究两个问题:一是“智”和“愚”表现在什么方面,二是分别在什么人看来是“智”和“愚”的。经过几分钟的探讨,学生很快就深入领悟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李冰在庸官和百姓及作者心目中的形象不同,他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综上所述,抓住文本中对立表述的语句往往能激发学生探疑的热情,能够促动学生探究性活动的展开,切实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意识并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高中语文课堂一项重要的探究活动设计技巧。
四、 比较性阅读促进探究活动的展开
笔者上课文《氓》和《孔雀东南飞》之前,意识到如果照本宣科讲解诗的主题,学生很可能兴趣索然,于是我选择《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死了都要爱》与这两首诗构成互文式的网络节点,将两文中的主人公的爱借助流行歌曲进行比照,诠释前者爱得决绝和后者爱得坚贞。
但是这种两文比较式的阅读要着眼于文本内部要素的扎实分析。课外材料的介入只能对课文结构意义起必要的补充和辅助。确认他文彼意和本文轴心的关系(印证,补充,反证,对立)可以促动学生质疑并探究文本差异。我们要认识到“文章信息是一个有序的有机系统”,“进入文本层次的分析,就是要把全部复杂的、分散的乃至矛盾的部分统合起来,使之在逻辑上有序化”,所以这种比较要立足于研读文本,分清两文的主从关系。
上述四种技巧仅仅是高中语文课堂开展探究活动的一部分方法,如冰山之一角,希望和各位同仁交流,共同为培养具有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高中生而不懈努力。同时,这些设计确实能够改变以往高中课堂沉闷单调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应该坚持实践下去,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给予我们的福音,一如钟鸣鼓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