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情理交融”进行曲
阅读次数:[]次
“情理交融”进行曲
——关于“情感 态度 价值观”教学案例分析
湖北省水果湖高中 程鸽
一、授课背景
【授课班级】重点高中普通艺术班
【授课内容】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七课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授课性质】常规教学
【主题摘要】
通过《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一节常规课的情景再现、及时改进与反思,旨在表明:政治课教学的最高境界应当是情感和心灵的共鸣与震撼,以及震撼之后带来的长久的理性思考;从而水到渠成地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让学生收获学习的喜悦与智慧、教师体验到教学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让政治课由枯燥生硬的说教变得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二、授课过程
[情景1] 冰火两重天
正当我引经据典激动不已地讲为什么“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时,却发现有些同学一脸漠然,有些同学在打呵欠,有些同学连书上重点知识还没有找到。我讲课的热情不自觉地降温了,大脑快速地思索:这样可不行,怎样让学生调动情感,参与学习。要想办法让自己的激情去点燃他们求知的热情。于是我开始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视频(潘长江演的喜剧)《举起手来》,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投影上和教学过程之中。
[情景2] 水乳交融
在他们尽情欣赏完精彩片段,开怀大笑后,我及时抛出问题:你从影片中那个拿起鱼叉,让入侵者举起手来的普通渔民身上发现了哪些可贵的民族精神?刚才还在打呵欠的王嘉彬同学马上说:“勇敢。”我微笑点头:“反映真快,概括很准确!”立即引导:“还有其它么?敌人入侵前,他在干什么?”坐在后排,平时不爱发言的李昌宇小声说:“不是在织鱼网吗?”我抓住机会大声说:“欢迎李昌宇参与教学活动,那么他织网是为了什么?”很多同学笑着说:“废话!为了捕鱼呗。”我又启发:“捕鱼辛苦吗?有哪些风险?”荀文捷抢着说:“当然辛苦了,遇到台风,礁石等,还有生命危险。”我用期待的目光问:“除了勇敢,还需要什么精神?”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说:“还要勤劳;经常听天气预报;学习安全、科学捕鱼知识和技能……”我感到学生虽然打开了思路,但有点偏离主题“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赶紧小结说:“谁说艺术班学生不爱发言?!刚才大家说得很好,能不能把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概括得像书上一样精炼呢?相信你们能行,待会儿我提问”。大部分同学开始看书,找书上相关内容。很快不少同学边画重点线,边读出了要找的答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乘胜追击:“现在应该有同学能学以致用,告诉我那位渔民刚才的言行体现了哪些中华民族精神?”大家抢着说:“他拿起鱼叉让入侵者举起手来体现了爱国主义、他织网捕鱼,保家卫国体现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我立即表扬:“同学们不仅知道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还会运用它分析材料了,真了不起?!”这时我又用质疑的目光问“这些是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部内容呢?想想,还有补充的吗?想不想超越书本知识呢?”不服气,爱思考的孙慧华同学马上说:“肯定不是全部了,要不然怎样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很好!你能联系前边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补充点吗?”我期待地看着她,她犹豫着说:“艰苦奋斗,礼仪谦让是不是?”有些同学附和着“应当是吧?”我接着说“请你们今晚回去上网查一下,除了书上内容,还有哪些是值得我们继承的民族精神?”至此,在师生和谐轻松的对话中,已不知不觉让学生掌握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体验了求知的方法和过程。于是我很高兴地用一首《我的中国心》(张明敏演唱的)把学生引进另一个学习主题和高潮——“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越来越多的学生跟着唱起来。
[情景3] 升华情感,深化思维
音乐一停,我立刻问学生“听或唱这首歌,有何感受?跟听情歌的感觉不同吧?聊一聊,彼此分享一下。”爱发言的荀文捷抢着说“有点激动、、、、、、崇高、神圣、、、、、、有力的感觉”“你认为它的主题是什么?”我引导着。“爱祖国吧?”他回答。“是不是只有爱社会主义才叫爱国?”我疑惑地看着学生们。“不一定吧?岳飞、文天祥,孙中山也爱国,那时候我们国家还没有社会主义呢?”爱较真和看课外书的林晓羽反问我。“你知识真渊博,爱国确实不等于爱社会制度或者爱政府,究竟什么叫爱国主义呢?找找书上有无概括。”许多学生开始看书寻求帮助。两分钟后,林子玉说:“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情感就是爱国主义。”“你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很强,找得很准确。恭喜你!”她听到我的评价很开心地笑了。“最近也发生了一件跟爱国主义有关的事,你们知道吗?”我询问学生。“嗷!是不是:日本海上巡逻艇在钓鱼岛附近冲撞我国渔船,逮捕船长和渔民。引起华人和我国大学生游行抗议?”平时不爱做作业爱看报纸的陈思宇问我。我表扬他“你关心天下大事,答对了!”他很得意地冲着同桌笑。我接着让学生分别观看了四分钟有关《钓鱼岛历史问题由来》的视频和三分钟《撞船事件》的视频。有些易激动的学生开始叫“打死小日本,还我们钓鱼岛!”荀文捷激动地说“抵制日货,去砸日本的企业和商店哟!”我笑着问:“如果你们家刚买了崭新的日本轿车,还没开几天,忽然被人当日货砸了,什么感受?”他机智地说“我们家都恨日本人,不会买日本车,老师的假设不成立!”我把目光转向同学们“像荀文捷这种行为是理智的爱国呢,还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有些日货物美价廉,售后服务也好,干吗要砸?爱国非得砸日货吗?”王嘉彬反驳着。我接着他的话说“爱国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不是单一的,是多样的;不是冲动的,要理性。否则有可能会损害个人正当利益和国家利益。” 荀文捷看着我,点了点头。他不服气地看着王嘉彬说:“等下课了,我再跟你辩论一番!”我对全班同学说:“你们现在为振兴中华而刻苦读书,就是在用实际行动爱国。爱国主义是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我们今天暂时谈到这里,大家若有兴趣,抽空咱们上一节演讲课。怎么样?”“好!”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看来无声的课堂经过努力是可以变得有声有色的。
三、分析与结论
在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实现过程中,我发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方面通过考试等手段比较容易量化评价和实现,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由于是师生内心的主观感受而难于量化、评价和实现。而这一目标的提出正是新课改的亮点。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智商(EQ)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另一种智商。课堂教学活动,既是师生知识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思想情感交流、丰富情感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师生和谐的情感交流,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和提高科学人文素养的强大动力因素。这节课就是想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做的一种尝试。
所得:新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这就要求把学生看成有血有肉有灵魂和有自尊自信的人。一个无爱、无尊重、无平等对话的课堂,是何等的沉寂、冰冷、和恐怖?!被压抑了的人性,怎能对真、善、美产生认同?!只有爱、尊重与平等的对话,才能填满师生间不和谐的代沟,才能融化冷漠、不合作的坚冰。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和魅力。
这节课我做到了:面带微笑、态度亲切。心理学表明微笑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亲切的态度更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这种真诚的态度是贯穿课堂始终的;尊重学生、关注需求,让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锻炼和发展;及时中肯的评价、以情励人,增强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自信心;恰当借助音乐、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尽量做到情景交融,情理渗透;教师开心地引导,学生开心地探究学习。只有参与了才不是局外人,这样的政治课堂,才是有声的课堂,才是充满思维火花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平等,民主,思辨,创新的理念会随着学生的声音渗进他们的灵魂,真正独立意识的人格才可能随之形成。
所失:快速调动学生积极情绪的技能还需要多加训练;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人数尚未过半数仍需努力。探究活动设计多元化:如辩论、小品表演、新闻发布会等还需要开发和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目标,不是一节课就能实现的,要不断学习、改进,持之以恒地完善下去。《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指出:“当我回想起我喜欢的老师时,我并不记得他们具体教会了我什么,但我肯定记得曾经为所学内容激动不已的心情。”如果我的学生会像托马斯.弗里德曼说的那样,我将感到莫大的欣慰。
【后记】在第27个教师节到来之即,仅以此文感激武昌区政治教研员李克检老师对我们进行的案例分析培训和辅导,感激武大附中袁润强为我们教学提供的多媒体课件和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