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平淡处见精彩,化腐朽为神奇
阅读次数:[]次
陆社葆  安徽省无为襄安中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年第12期)
   
      一堂原本四平八稳的公开课结果演变成开放性课堂,在佩服自己一时的果敢和机智外,更感受到学生思维的巨大张力和探究能力。公开课早已结束,但课堂发生的场景还犹在眼前。
    那天我执教《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人教版)。第一个知识点“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基本是按照我预设的教学方案向前推进,接下来是“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我采取先让学生自习教材,再回答我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效率,一个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当一个学生回答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后,突然有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发言。公开课特别讲究课堂气氛,强调师生的积极互动,我当然很高兴地同意了该同学的发言。这位同学突然向我提出一个请求,“老师,我可以用函数图像来表示这两者的关系吗?”当时我简直就没有听懂这是什么意思,他走上讲台,画起了一个函数图像:x轴表示公平,y轴表示效率,x轴上方画出了一个不太规则的倒U型曲线。他一边画着一边向我解释:“老师,曲线的左半段表示,随着效率的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公平也就有了物质基础和前提,公平逐步得到实现。函数的右半段表示,如果一味地强调公平,这时劳动者的积极性会受到压制,不利于效率的提高。所以只有在函数的左半段区间内,‘效率是追求公平的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才成立。”我被这位同学讲得半懂不懂,也想利用一点时间来理解这条函数图像的合理性,就随口说了一句:“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画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图。”这下学生可活跃了,画出了各种图形。有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了阴阳八卦图,说“公平与效率就像阴与阳,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必须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还有一个同学对第一个同学的图像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当公平变成了平均主义的时候,函数的图像就要穿过x轴进入第四象限,因为这样不仅没有效率,而且还是个负效率,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天哪,我万万没有想到,备课时认为没有任何问题的地方,却发生了我根本没有预案的场面,我一时无法收场,而学生们还在向我不断地呈现着各种图形,解释他的合理性。下课铃声响了,我的课定格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没有向下继续推进,课没有按计划上完,我有点遗憾。但在课后的评课中,同行对我这堂课大加赞赏,说第一次看到了原生态的课堂,开放的课堂,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我不敢接受这样的赞美和褒奖,但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的确是非常深刻的,也让我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
      一、努力打造开放性课堂。有效课堂评价的维度很多,但有一点必须体现,就是这堂课是否激发了学生所思,解决了学生所需,关注了学生所困,而实现的载体一定是开放性课堂!
      首先,要善于利用生成性资源。作为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到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如果教师只按照自己事先准备好的预案向前推进,课是四平八稳了,预设性目标是完成了,但教学过程中伴生的生成性资源就容易被忽视。而这些生成性资源,有的恰恰是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中形成的,是他们最真切最直接的所思所感,也蕴藏着他们的需要、问题和困惑。如果能及时捕捉,善于利用,有助于及时答疑解惑,启迪思维,有很强的针对性时效性。这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不固守已有的静态的教学资源,善于把握和开发利用教学过程中伴生的生成性资源。用函数图像来表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可能是学生的灵感乍现,学生出于好奇心想与老师探讨一下其可行性,由于我果断地把握住这样的契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其次,问题的设置要有开放性、新颖性、挑战性。这堂课之所以在最后出彩,达到高潮,得益于我一念之间把设问变化了。“请你说说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只能是照本宣科,平淡无奇,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请你画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图”,用数学思想来表述经济现象,一下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手脑并用,相互启发,观点相互碰撞,整个教室迅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思想库!大家纷纷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表述两者的关系,思维力、想象力、合作精神就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得到了锻炼和发展。所以一堂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设问如何地设计,设计的问题有没有开放性、新颖性、挑战性。学生一旦对你提出的问题感兴趣,就会表现出极强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这节课让我尝到了巧妙设问的巨大魅力。
      再次,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开放性课堂尽管有风险,会带来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该放的还是要大胆地放,但一定要灵活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以免影响整堂课的教学。在开放的课堂上,如何回应学生瞬间提出的问题,如何引导讨论向目标回归,避免散乱,如果筛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信息,又如何在开放中不迷失方向,把握好课堂节奏等等,这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有广博的学识,还要有丰富的课堂经验和灵活应变能力。这堂课因为突然出现这段插曲,之前既没有预案,也没有预留时间,结果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这正是开放性课堂难以把控的难点所在,也是很多教师不敢放开课堂的顾虑之一。但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做显然比观望要好,能力只有在课堂的实践中才能获得提升。
      二、教师备课的重点究竟放在哪里。新课程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从过去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即以学定教。教师备课的视野已经不能局限于教材和教参,应更多地关注到学生。建构主义也一再强调,不仅要努力知道学生掌握了什么,更要努力了解学生还需要什么。当课堂上出现学生睡觉,当学生的眼神变得游离而迷茫的时候,是否意味着我们所教的内容已经不能打动他们,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呢?我们是否想过,自己设计的那些问题连自己也觉得没兴趣没胃口回答,这又怎么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呢?联想到这堂课的备课,我的确只着眼于备教材,备教法,备技巧,而没有更多地考虑到学生掌握了什么,又需要什么。要不是学生的大胆提问启发了我,还真的忘了学生早已具备用函数图像来表达、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万万想不到还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设计这个问题。这堂课让我找到了备课的感觉和方向。我想,只要我们在备考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要,努力寻找能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出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问题来,一定能于平淡处见精彩,化腐朽为神奇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