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试谈新课程标准下写作教学的人文特征
阅读次数:[]次
试谈新课程标准下写作教学的人文特征
武汉市东湖中学    杨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从以上要求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写作教学的改革力度之大、观念之新、改革范围之广、层次之高是以往各种版本的语文教学大纲所无法比拟的。它是在广泛吸收当代国内外先进的写作学和写作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次整合和创新,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作文:呼唤真实
作文是学生综合素质自内而外的反映,是学生将所见所闻结合个人所思所感,并运用个人所知所能而进行的书面表达,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各个方面的水平和素养。因此对于作文教学来说,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求得学生人格智慧和写作才能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报告明确地提出了“学会做人”的观点,它特别强调通过教育的改造和社会的合作,使儿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非异化”的人,并且将做人放在一个更加宏阔的背景中,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审美、体验、想象、创造、独立判断和批判精神,学会做人,就是在这诸多方面求得和谐、自然、主动的发展。
做人是作文的基础,学会做人,是学会写作的前提。先做人,后作文;先立德,再立言;诗言志,言为心声;人品与文品相互映衬,这些都是我国传统写作教学的优秀经验。作文不是技巧的组合,而是人格的自然流露。因为你的大气,你的作文必定大气;因为你的优雅,你的作文必定优雅;因为你的宽容,你的作文必定宽容;因为你的睿智,你的作文必定睿智。因为,无论你有多么高明的技巧,这些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本质力量是永远也不能编造出来的。所以,作文教学不能仅仅囿于表达能力和思维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作为学习与生活相互联系交流的重要纽带,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做人基础,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作为做人基础的重要因素和途径。惟其如此,思维和表达才能有所依托,真正做到人的素质与作文水平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教学,“立诚最为贵”。他强调,作文要立诚,必先做人能立诚。诚者,真也。做人要真诚,这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学生只有培养自己的真性情,才能写出真情文,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能憎能爱才能文”。立诚,是作文与做人完善统一的理想境界。作文教学只有把学生这个写作主体放在首位,把陶冶学生道德、训练学生思想、培养学生情感和锻炼学生观察能力放在首位,培养他们诚实的品德,养成他们正确的思想方法,使他们的思维日益缜密完善,情感日益丰富纯真,观察日益敏锐细腻,他们的作文才能理真、情切、意达。
语文课程标准从写作教学价值观出发,明确指出写作要“表达真情实感”,要力求“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激励学生坦诚地展开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思想,激励学生充分抒发从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真挚感情,激励学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追求自由的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充分显示自己作为写作主体的生命才情和个性特色。
作文教学呼唤真实,倡导学生养真性,动真情,说真话,做真事。学生作文是否具有发自内在的真情,是衡量作文优劣的一个重要的尺度。真实,是学生性情的自然流露,是学生个性的真实表白。是否真实,也是作文成败的关键。文章最忌伪情,伪情的结果只能是矫揉造作,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我们无不为作者的人格力量所感动,这正是作者情感真实的硕果。故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李格非也说:“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迹。”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正是那种眷眷深情使柔石永远活在我们读者的心中。郁达夫《故都的秋》,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秋色,与自己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有机地融为一体,写出了作者的真的人,真的性情。可以说,历代的成功之作,皆蕴真情,皆是心灵的声音。让学生真实地写出心灵的喜悦和欢乐,真实地表达生活的苦恼和坎坷,在对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的书写中,尽情地展现真实的自我,尽情地流露真实的情感,那么,我们就把生命情致的真善美融入了作文教学,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就达到了最高的理想境界。
当然,写作中要求的真实,是艺术上的真实,而不等同于生活中的真实。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生活真实为我们中学生写作提供了原型启示,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创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以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为例,其作文所叙述的内容虽然与历史事实有较大的出入,但它表现的情感是真实的,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无论是阅卷老师,还是广大读者,都没有产生虚假的感觉。
另外,作文写作不仅要有真实性,还应具有高尚性。作文教学要求学生说真话,这是写作的最起码的条件,但并不是所有的真话,都是善的,好的。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在作文中写真话,写真情,写真事,写真人,但是在社会畸形价值观念直接冲击教育的社会大环境之下,写作教学无法回避“真”中暴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因为,这种也许确实是真实的话,有可能是格调低下的,也有可能是与时代本质完全背离的,不管是从写作的角度来评价,还是从做人的角度来评价,都是不善不美的,这样的作文,说的虽然是真话,但也是不合要求的。
二、作文:回归生活
立人的写作教学,要达到引导学生做“真情人”、写“真情文”的目的,就要把学生的目光从书本引向生活,即引向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思考,做生活的主人。
陆游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功夫,便是生活实践,生活体验。诗人何其芳在《生活是多么广阔》中描绘生活:“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写作必须深入生活,只有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草虫鱼,都市风情,田园野趣等,只要拥有了写作者的真情实感,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正如辛弃疾所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流光溢彩的中学时代,是歌的时代,是画的时代,是诗的时代。这黄金岁月,孕育着人生最纯洁、最真挚的感情。亲情,友情,师生情,邻里情,浓浓地包围着我们,使我们生活在充满了情感的世界里。感恩生活,热爱生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生活;满怀生活的热忱,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让大千世界和广阔的生活成为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是中学生的作文表达人文性情,呈现人性光辉的必要前提和可靠保证。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就意味着中学作文教学开始从理念本源趋向生活本源。生活是写作之本,先有生活及其体验,然后才有文字写作。近几年来,语文教育界一直没有停歇地在发出回归生活的热切呼声,这种回归生活的写作趋势,要求中学作文教学从假大空的应试模式中超脱出来,回归到真实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朴素的写作中来。
作文源于生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源于精神生活。写作,作为一种书面的言说,就是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对话,就是用语言文字向他人、向社会传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写作的目的,意在交际,意在沟通和理解。对于中学生来说,滚滚红尘,世相性情,都可以成为他们思想的载体和心灵的感悟。滤掉矫情伪饰的杂质,留下浩然大气,拿云之志,无论是热烈昂奋地憧憬理想世界,还是沉静地抒发生活感悟,都能够洋溢着鲜活的青春气息,张扬着对生活深邃而独立的思考,使文章充满了生命的振奋力,思想的冲击力,情感的震撼力,思维的扩张力。这样的文章,才有率真的个性,多元的思想,典雅的品味,高尚的情操,崇高的境界。纵观许多成功的学生习作,或纯正,或温馨,或优雅,或真诚,或崇高,或庄重,但无一不是取决于他们的综合素质,包括人生观、人格品质、生活阅历和文学修养。总之,作文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从热爱生活做起,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复杂的现实世界,了解祖国沉重的历史,增加忧患意识;应该引导学生努力探究人性之美,引导学生重视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全身心拥抱生活,在理解生活真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昂奋精神,在解读亲情中培养学生的博爱情怀。只有这样,写作教学才能真正彰显人文意义,即实现引导学生做“真情人”、写“真情人”的终极目标。
三、作文:崇尚自由表达
写作,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写作教学的全新理念。目前,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文教学,可谓异彩纷呈。有的以文体为纲,即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四类文体分类实施写作教学;有的以单元为纲,即按教材单元的特点配以相应的作文训练;有的以高考评分细目为纲,即内容,结构,语言等;有的以思维为纲,即演绎,归纳,抽象,发散,正向,逆向等。客观地说,这些写作教学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确实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它们有着共同的致命弱点——漠视写作主体“人”的存在,缺乏对写作主体自主写作和自由写作的充分尊重。
要唤醒学生作文的主体意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自主地写作,自由地表达。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使他们在写作中拥有绝对的选择权利,写自己想写的内容,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表达,用“我”的自由之笔,说“我”的自在之趣,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这是学生内在的渴望,是对作文教学的革新,是作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日本学者芦田惠之助说:“阅读的方法即是读自己,写作的方法即是写自己,听话的方法即是听自己,讲话的方法即是讲自己。”自由作文教学把作文当做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宣泄、自我创造的手段,引导和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再现个性化的思想、个性化的生活。
要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由写作在中学的写作教学中得到真正的落实,就必须砸碎套在学生心灵上的精神枷锁,开启学生手脚上的模式镣铐,让他们逐步走进开放的、活泼的、动态的全程自主作文体系,即命题自主、立意自主、文体自主、题材自主、构思自主、表达自主、字数自主、评改自主和交流自主的全程自主作文体系。这一作文教学的理念和发展趋向,也充分地体现在高考作文检测中,那就是话题作文的出现。这种民主、宽松和自由的作文考试的命题形式,确实为学生的自由作文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天地,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高考作文。
“自主写作”与“自由表达”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学生有创意的表达。只有真正确立了学生写作的主体地位,才能期望学生在作文中有创意的表达;只有真正做到“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才能成为学生作文的现实表现。自主写作和自由表达,必定会使学生超越自己陈旧的写作套路,超越自己烂熟的写作素材,超越自己惯用的写作语汇,超越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提升自己的作文品质。
千百年来的中国文化,以“天人合一”为核心,而贯穿其内、氤氲其间的则是浩然之气。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和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气盛”,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这样,就把“养气”与作文有机地统一起来。王国维的境界说,林纾的意境说等,共同形成了连绵不绝的崇尚写作主体的人格心灵塑造的中华写作文化精神,使中国写作教学具有耀眼的人文光辉,至今,仍然有着十分可贵的借鉴意义。
 
 
 
 
相关资料下载:试谈新课程标准下写作教学的人文特征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