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学反思
阅读次数:[]次
武汉市第三十九中学 杨静
很多老师都说,准备公开课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磨炼的过程。这次我真正感受到了这种磨炼。我选择的课题是哲学第九课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本课所学知识理论性很强,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怎样采用学生生活中鲜活的、典型的实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通过恰当的设问来引导学生思考、感悟教材观点就是重中之重。
情景导入要新颖,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乐学才会好学,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这就需要老师也要积极充电,及时更新知识,力求与学生的兴趣点同步。如果老师在课堂中能融入“潮”、“萌”这些符合学生兴趣的因子,课堂一定会大受学生欢迎。
在设计《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以目前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爸爸去哪儿》这一档综艺节目为主线,使这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主题曲一想起,就迅速点燃了学生,他们都想抢着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小孩以及他的特点。我设计的问题也由此切入“当孩子表现不够好时,为什么爸爸们的教育方式不一样?”,由此让学生很容易得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
这也启示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走进这些“90后”学生的内心,采用他们感兴趣的资讯作为教学素材,采用他们喜欢的语言和方式来提问设问,这样才能保持学生高度的注意力和积极的参与性,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体会收获的快乐和自信。
课堂提问要优化,激励学生思考。正如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就需要教师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和高超的技巧来启发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本节课在第一次试讲时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课堂提问简单随意,看似师生互动活跃,实际上探讨的内容不够深入,直接导致学生思考潜能没有激发出来,课堂研究效率不高。在教研员余老师和各位同行的帮助下,我重新设计了本课的设问,让学生不再脱口而出,而是听到问题后充分调动所学知识仔细思考,在思考和争论中生成知识。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不在于一堂课问多问少、讲多讲少、练多练少,而在于问、讲、练的过程中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内在的动力,否则就难免不陷入形式主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就是,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却怎么也弄不明白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而着急、郁闷时不要去启发他。当我们在教学中遇到这类想说但不会说的学生时,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和启发式的设问,激活学生的大脑,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从激励中获得力量,获得对自己能力的自信,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
教材挖掘要深入,拓展学习深度。《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一课知识重点和难点都比较多,因此我在讲授本课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会加快授课速度。事例分析之后,我问学生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都会积极配合读出书本上的原话,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真正能把知识掌握好的学生是不多的。在后面的练习题中我要学生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结果很多同学都答错了,可见学生对知识掌握都是模棱两可的,只能知其然,不能知其所以然。这样对教材关注不够充分,不仅容易忽略授课的知识点,而且学生也不能真正地把知识扎扎实实地学好,长期下去,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就会有所下降。
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认真分析教材,既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并以生活情境为基础,让教学贴近生活,从中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又要引导学生多关注教材,在生活情境中再现课本知识,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实好,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既要把握时间的度又要讲究效率,注意讲练结合,让学生能在练习中掌握知识,并且能够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的实践当中。
公开课结束了,经过之前一次次的备课、研课和磨课,通过教研员和同事们一次次帮我调整和修改,我不断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虽然上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但带给我对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的思考和探索远远没有结束。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