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转载)
阅读次数:[]次
一、生长的前提
1.认真解读课标、教材。
2.基于学生立场,认真解读学生
什么叫学生立场?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因为教学是整体,一时以教师为中心,一时以学生为中心,这叫做二元对立、割裂思维。这两种看法都有问题。开始时,我关注教师的教,后来着重看学生的学,现在,既不单纯看教,也不单纯看学,而看教与学互动生成质量的好与坏。若以学生为中心,叫学习(放羊),不叫教学;教学,要求教师一定对学生的学有所作为。学生立场,要求学生的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订的依据(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对准学生心弦的单调)。具体说:① 学生已经有了什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兴趣和需要、习惯和思维方式等要知道。会的懂的不教,不懂的不会的教。② 学生还缺什么,要了解。如“相互倾听的习惯”,往往缺乏。该如何培养?有很多策略。如学生发言后,可要求同学复述(重复发言内容)、比较(对几位同学发言内容之异同,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求不重复)、作批注笔记(把各人的发言记下来)。学生缺什么,就补什么。③ 学生的困难、障碍是什么,要重点解决。④ 学生的差异是什么,本班学生的差异是什么,也应该心知肚明。
目标从何而来?从对学生的分析而来。
二、生长的方式
  1.开放的生长。
  课堂要开放,放什么?一是时间,留更多的时间学生讨论、做练习、思考讨论,不要老师全掌握;二是放权利给学生。三大权利:提问权、质疑权、评价权。
说到提问权,可以拿中美课堂作例子。美国大学生上课总提前抢教室前的座位,女同学穿奇装异服,目的都是为了近距离与上课的教授接触,与教授交流,向教授提问。中韩学生就显得太被动,习惯于教师提问自己回答。其实学问就是学会提问,能否提出好的有新意的问题能反映学生的学习品质。
质疑权,即要求对书本、同学、教师质疑,不迷信权威。
评价权,过去是老师评价,现在要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相互之间评价。
这样的课堂才是开放的。要努力做到课堂上的“重心下移”,不宜“重心太高”--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甲说,回应;乙说,回应),满足于师生一对一地交流(好多教师喜欢跟学生“单挑”)。什么叫“重心下移”?即讨论互动放在小组、同桌内,还可以有组际间的交流,教师可以跟小组、同桌对话。
2.扎实的生长
扎实上好每一堂课才叫扎实的生长。扎实从何而来?
扎实在于清晰。内容清晰,到底教什么?目标要清晰。教到什么程度?有些教师课前写在备课上很清晰,上起课来就模糊了;环节要清晰,讲清楚每个环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环节之间的关联衔接、转换是什么,也能够清晰,清楚明白。方法要清晰;指令和要求要清晰。
扎实还在于细节。泰国东方大酒店为什么会成为世界十大酒店之一,其服务的精细程度让你不得不折服。对教师而言,要关注教学中的细节,点点滴滴的细节。如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是个热闹话题,但真正让人满意的合作不多。课堂上多数合作是无效或是低效的,如何让合作有成效,细节是关键。
①要让学生有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能力、习惯,可从同桌合作开始。如讨论问题,一人说,一人听,听完后补充;然后交换,分阶段分步骤地训练;
②要让学生有分工。谁做主持人、记录员,谁代表小组发言,谁代表补充发言,都要预先安排好。要有明确的规则,如讨论时,能否让弱者、不大爱发言的同学先说,让强者补充,因为弱者是更应该关注的对象。
③代表发言。特别要注意倾听他怎么说话,特别是第一句话。如说“我认为”“我觉得”就不对,应指导他们说“我们认为”“我们觉得”,许多课上教师忽略了这一点。
④发言之后的评价和反馈问题。教师的评价和反馈指向的如果只是个体学生就不够,一定要指向小组,即对小组合作的质量和状态进行评价。如“某某小组合作质量好,表现在一、二、三,告诉他们。目前的状况是,相当多缺少小组合作的指向和评价。
⑤小组代表发言之后,我们怎么改变各小组像报幕似的汇报形式,组织起组际的互动。教师就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不能在交流时只讲自己小组的讨论情况,而要对前面的发言作出回应、补充,或回答前面小组提出的问题,或对其进行评价,或对其提问,进行组际互动,不能各自为战。
⑥发言讨论的资源能否通过板书及时呈现,即用好板书。目前有一种趋势:教师上课的板书受多媒体技术的冲击少得可怜,即使有,也多半是预设的安排。学生交流时超出预设的资源要补充到板书上来,不能有太强烈的教案意识了,这也是对学生尊重的体现,体现学生立场。
扎实还在于生成。①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②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一个人生成了某种资源亮点,要思考怎么把一个人的亮点变成所有人的亮点。如学生提了一个问题,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鼓励一下,要引导大家都来尝试这样提问,这叫“滚雪球”。③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成(刨坑)。④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扭转)。如一节语文课上,教师让学生数数这段话共有几句,有这样一个现场生成的例子可供借鉴:
师:这段话有几句?
生①:(默读后)这段有三句(正确)。
师:有不同意见吗?(让大家都来考虑这个问题)
生②:四句话(答案是错的)。
师:你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很好!这样吧,你推荐3名同学来读这段话,一人读一句,剩下的一句你来读。
生②:他们读完了,我没有读的了。(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错)
师:你认真听他们读了。你知道你为什么把这段话看成4句吗?
生:我把“五月有杏儿,七八月有高粱、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人们最喜欢的葡萄成熟了”看成两句了。
师:你发现得很准。为什么看成两句了?
生:把逗号看成了句号。
师:对了!不管是哪月,都是说水果丰收了。所以是一句话,用逗号。
扎实在于停顿。有时听课的人会感到课堂很紧张,因为老师把课堂塞得满满的,不留给学生喘息的余地,课堂成了百米赛跑。“教学是停顿的艺术。”什么时候停下来?当学生有亮点的时候,捕捉它,放大它,鼓励它;有错误时,停下来;当学生有困惑困难时,帮助它,解决它;当他有需要的时候,满足他的需要。这就是课堂的“扎根”“刨坑”。
扎实在于运用。有些语文教师有让学生人人有一本“积累本”,上面的好词好句写满了,但作文苍白,语言干瘪。就是缺少运用的训练。不要让学生的“积累”沉睡在笔记本上,或不要让他们的积累沉睡。要创设运用的机会。
扎实在于写练。热闹的课堂不一定就有师生的生长。课堂有时表面平静,但平静下有学生思考和激情的涌动,课堂应变成思维的探险,思维的舞蹈,静静地舞蹈,不一定追求热闹,要善于“点亮”课堂,让课堂亮起来,精彩起来。于漪老师曾说:起点要亮,难点要准,重点要热。本人再加一点:过程要动,不只是思维动,包括师生、生生互动,这样才可能精彩和亮起来。
3.温暖的生长。
课堂应该是一段旅程,是一段温暖的旅程。教师要善于培养温暖迷人的课堂环境。如一次课上,第一位被指名回答问题的同学语无伦次,说了半天也没说明白什么;第二位和第三位同学回答相当漂亮,赢得了同学们赞扬的掌声。这时,第一位同学脸红到了耳根,惭愧地低下了头。上课老师看到了这一点,马上说到:“我们得感谢第一位同学,是他的回答开启了我们思想的闸门,相信下次讨论会上,他……”听到老师的话,他低下的头慢慢抬起来了。我们说,这位教师营造的课堂环境就是温暖无比的。如果教师此时不给个台阶学生下的话,可以想见,后半堂课他的心将会是冰冷的。
还有一个反例。东北一所学校的一位数学教师,组织了一次月考,一位成绩一向不错的女生考砸了。他很生气,把她叫到办公室,训她--你怎么越学越笨,你长得真难看,当三陪都没人要。冰冷彻骨的话仿佛一把刀子直刺孩子的心窝,当天晚上,这名女生就自杀了。
教师要成为温暖的教育家。
所以,教师要在开放中扎实和温暖地生长。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