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引领入境,深入文本,质疑探究,彰显能力
阅读次数:[]次
引领入境,深入文本,质疑探究,彰显能力
语文必修五第8课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暨教学反思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 宋军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清全文的脉络,品位妙语佳句,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并能在品位语言时形成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强化诵读,增强感悟;注重引导,合作探究;立足课本,拓展延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的谨严精神。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教学策略设计】
我在教学中采取“强化诵读,增强感悟——注重引导,合作探究——立足课本,拓展延伸”的教学思路,可以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充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概括朱光潜先生在文中所举的几个典型例子。
2、分析这些例子说明的道理。
难点:品位妙语佳句,体会作者的观点,在品位语言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在我国有一种文字期刊《咬文嚼字》,它在2012年初公布了我国十大语文差错,其中排名第一的居然发生在我国一个很有文化品位的单位——故宫博物院,这到底是一件什么事呢?原来,2011年故宫博物院发生的一起文物失窃案件,北京警方最后将窃贼捉拿归案,故宫博物院为了表示感谢,送上锦旗一面,但居然将锦旗上的“捍祖国平安”写成了“撼祖国平安”,可谓“一字之差,谬以千里”。故宫博物院真是又丢东西,又丢人。“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咬文嚼字”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现在就让我们跟着朱光潜先生一起来“咬文嚼字”。
二、走进作者: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代表作《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
三、文体特征:
本文文体为文艺评论,它是评论者对文艺创作、文艺思潮、文艺实践进行批判的文章。文艺评论的特征:1、观点鲜明,2、举例典型,3、阐述精要。
四、感受鉴赏:
1、师:请同学们在昨天预习的基础上思考文章的观点性语段是第几段?朱光潜先生在文中阐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观点性语段是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第八自然段。
朱光潜先生在文中阐明的主要观点是: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师:朱光潜先生又是如何说明这个道理的呢?请看第八自然段开头的第一句话:“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3、师: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第1—7自然段,概括作者随便举了那些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的?
明确:1、郭沫若炼字改台词的例子。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4、苏轼《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4、师:这些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我们首先看第一个例子。郭老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比较这两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你是什么”是单纯的叙述语,不带情感的判断,“你这什么”不仅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带有极端憎恶的情感。
可见: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5、师: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例子,《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②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③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你认为那句写得好,为什么?
明确:原文写得好,原文“视之,石也” 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后索然无味。
可见: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6、师:接着,我们看第三个例子,韩愈劝贾岛将“僧推月下门”改为““僧敲月下门”。你认为是“推”好还是“敲”好?先不要贸然下结论,同桌相互交流探讨一下:
观点1:“推”好,推无声,与全诗幽静冷寂的意境相吻合。
观点2:“敲”好,“敲”惊动宿鸟,以动衬静,更显出夜的幽静。如名句“鸟鸣山更幽”。
明确:这几位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到底哪一个更好呢?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问题不在于‘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是那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可见,‘推’字和‘敲’字两者并无高下之分,两者营造的是两种不同的意境,表达的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情感。
可见: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7、师:我们再来看第四个例子,苏轼《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①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②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③惠山泉水泡小龙图茶。”都是苏轼在惠山品茶一事。比较这三句,说说那句更有文学色彩?
明确:第一句好,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将清茶泡在泉水中清沁肺腑的意味联想到明月照在泉水中的意味,意蕴丰富。
可见,善用诗的联想意义,诗意丰富蕴藉。
8、师:再看第五个例子,“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作者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套语滥调”,(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套语滥调,使文章落入下乘。
9、师:以上是不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的。
明确:不是。举例大都来自名家,举例相当典型。
10、师:用典型事例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叫什么?
明确: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
五、思考领悟:
1、师:作者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举了5个典型的例子,那我们能否再举和课本5个例子相关联的例子,进一步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学生议论纷纷)
生1:鲁迅《祝福》中, “祝福”时,鲁四奶奶面对有“晦气”的祥林嫂摆弄福礼,前后两句 “祥林嫂,你放着吧!”和“你放着吧,祥林嫂!”,后一句,口气更加坚决和强硬。进一步说明了: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生2:鲁迅《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无味,却又焦急不安的等待名角“小叫天”出场,“看一班人乱打,看三五个人乱打,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半点,从十一半到十二点”字数极为啰嗦,但鲁迅先生是为了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极为微妙的情感。可见: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生3:鲁迅作诗时,将“眼看朋辈成新鬼”改为“忍看朋辈成新鬼”,“ 眼看”是眼睁睁的看着,无力救助的意思,“忍看”饱含悲愤之情,并且还有不忍看的意思,将鲁迅先生的爱憎表现的更为强烈。可见: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生4:《包身工》中夏衍由包身工的悲惨遭遇联想到渔夫为了不同的捕鱼,养殖“墨鸦”的事例,将工人和墨鸦进行类比,充分显示了包身工像牲畜一样,没有自由。加深了文章的批判性,这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了:善用联想,文意丰富。
生5:我们写作文时,一说到“女孩子漂亮”,就是像花儿一样美。说道伤心,都是“眼泪扑簌簌落下来”“潸然泪下”。写的一点新奇意味都没有,进一步说明了:套语滥调,使文章落入下乘。
2、师:以上这些例子举得非常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对于指导我们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意义,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咬好文嚼好字”呢?
明确:①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②要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必须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③不断推陈出新,作者在这篇课文中给我们树立的榜样,就是敢于质疑,发表新的见解。写文章不要模仿和抄袭,努力“惟陈言之务去”,求新创新。
六、合作探究:
1、师:朱光潜先生敢于质疑,敢于推陈出新的精神,让我们受益匪浅。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地域的变化,不停的变化发展着,那么几十年过去了,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是否也有个别地方的观点值得我们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呢?
如:朱光潜先生认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有时也带“你不是”一点讽刺的意味。这种说法,谈谈你们的看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探讨一下。
(学生讨论)
生1:民族英雄吉鸿昌在西方,面对“你是中国人!”的蔑视,高声而自豪的说:“我是中国人”,显示了民族的尊严。“你是”句式就有歧视之意。
生2:武汉方言中,吵架时长期用到的:“你是什么东西?”就带有愤慨之意。
2、师:朱光潜先生接着认为:“你这”式语法句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的时候便不适宜。但也有另外的情况,如郭沫若在剧本《屈原》中:
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我知道,你的本身就是火,你,你这宇宙中的最伟大者呀,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
请朗诵《屈原》中屈原的内心独白,体会“你这”句式是否表示深恶痛绝之情。
(一学生声情并茂朗读)
(一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后,学生讨论)
明确:在剧本《屈原》中,“你这”式语法句是在抒发赞美之情。
3、师(总结):可见,语言有广泛的变通性,即使是同样的句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其情感色彩是不同的。
七、应用拓展(作业设计):
师:推陈翻新,也要求我们写文章不要模仿和抄袭,应该努力求新创新。下面我们以“生活”为话题,用创新思维写一句话。
(学生练习,2分钟后交流)
生1:生活是一张洁白的画纸,我们每个人都是手握各色画笔的画师;生活是一杯香醇的美酒,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名出色的品酒师;生活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我们每个人都是辛勤耕耘的劳动者;生活更是一条看不见尽头的长路,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远足者。
生2:生活是什么?我常常这样问自己。可久而久之,我竟发现生活是一个伴随我成长的老师。
生3:我们每天两点一线的高中生活,天天都一样,一样得像同一天的报纸,一千张,一万张,没有一点不一样。
生3:我们每天两点一线的高中生活,天天都一样,一样得像同一天的报纸,一千张,一万张,没有一点不一样。
师:这几位同学都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很不错。同时“诗歌鉴赏”题中一个重要的考点就是“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品位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望江东
(北宋)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学生思考,2分钟后)
明确:“隔”字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写笼罩在树上的雾霭阻隔了主人公极目远眺的视线,实际上却传达出了主人公与远方亲人分隔两地,无法团聚的悲伤心境。
八、总结全文:
师:在这节课将要结束的时候,我想到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为什么能够成为那个时代文坛佼佼者,我想答案不言而喻。我们作为跨时代的年轻人,在学习中更要以古人为榜样,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学习态度。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收获颇丰。下课!
【教学反思】
1、对于作者的分析,要允许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本课我把“质疑探究”设计为本堂课的高潮,对于作者的部分观点,我在质疑的基础上,举出实例让学生仔细揣摩、体会,鼓励学生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都应该予以肯定。我觉得这是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设计,应该是本堂课的亮点。
2、本课教学中的拓展延伸也很重要。“咬文嚼字”的事例很多,可以适当引用,本课以“故宫”故事导入,旨在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更明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思考举出实例,可以进一步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3、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解读能力。教师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且有充裕时间思考,解读自然高于学生。教师抛出问题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或合作探究的时间,不要急于提供所谓的名家解读,只要留给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和思考,学生一定会给你更多的惊喜。本堂课我的感触就非常深。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有效提升语文的学习能力,而并非简单告知某个问题的正确答案。
【板书设计】
第八课 咬文嚼字
朱光潜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斟酌文字,
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
文字和
思想情感 |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善用联想,文意丰富
套语滥调,毫无新意
咬文嚼字的养成→谨严、勤奋、推陈、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