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阅读次数:[]次
高三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全册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编制:顾能武              审核:雷蓓蕾           审批:张慧玲
课题:《生命的律动》单元   使用时间:2014.5.4     编号:X3010101
【学习目标】
1.理解现代诗歌“生命的律动”的内涵,了解各篇课文所包含的人格魅力。
2.
结合诗歌,领悟现代诗歌的奇特的思维方式。
3.
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学习现代诗的朗诵。
【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1.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后以家乡大渡河及雅河的别称——“沫水”和“若水”取笔名“沫若”。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21年发起创造社并出任总务委员,同年8月,出版了诗集《女神》,轰动文坛,成为新诗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卓文君》等。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六个历史剧。
2.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祖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1940年毕业后留校。1942年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
作品有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穆旦诗选》、《穆旦诗全集》、《旗》以及普希金、拜伦等诗歌译著多种。
二、写作背景
1.《天狗》
《天狗》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中的名篇,最初发表于1920年2月7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虽身处异国他乡,却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命运。
五四运动的消息,给诗人精神上以极大的鼓舞,诗人内心那积蓄已久的爱国热情,那压抑多时的争取个性解放、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强烈欲望,如火山爆发般迅速沸腾、燃烧起来。《天狗》也正是其中的一篇优秀代表作。
2.《春》
穆旦写作《春》这首诗时,不足24岁,正是他所写的“紧闭的肉体”的年龄。诗在震荡中完成,在紧张中展开青春的阵痛和生命个体在与自然相遇中的感怀。那巨大的令人眩晕的内心深处的风暴,感染和撼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诗人的这首青年时期的诗作避开了一般诗人在青春期情感无限泛滥、空前膨胀的滥情易感的危险。应该说,这是一首节制的、矛盾的、悖论的、知性与直觉相融合的诗。同是“九叶诗派”的诗人唐祈曾这样评价穆旦的诗:“他不仅纯熟地运用现代派技巧和表现手法,并且把艾略特的玄学思维和奥登的心理探索结合了起来。
 
【自主测评】
填空。
(1)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四川乐山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______________》《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了“________”。
(2)九叶诗派是上世纪40年代后期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包括杜运燮等九位诗人。因九位诗人的作品合集《________》而得名,也有人以其发表诗歌作品的刊物把他们称为“__________”。
(3)“七月诗派”是上世纪40年代形成的诗人群。这些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为指导,以________为基本的创作路子,其诗歌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文本探究】
1.《天狗》一诗中“天狗”有何象征意义?收到了什么艺术效果?试作分析。
象征意义
艺术效果
 
 
 
 
 
 
2.试分析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1)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
                                                                                   
                                                                                   
 (2)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
                                                                                     
                                                                               
(3)“我是X光线的光”“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3. 《天狗》这首诗的思路具有什么特点?
                                                                                  
                                                                            
 
    
一、初读文本
学习方式:自主梳理
在导学案“文本探究”题的引导下,梳理感知课文内容。
二、再读文本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在导学案“文本探究”题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把握文章主题。
三、延伸探究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结合导学案“文本探究”题的练习,深入体会文章写作技巧。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烂(jiáo)        齿(niè)      汲(jí)
B见(biē)           谐(xié)        杜运燮(xiè)
C弃(bǐnɡ)         皮(bāo)        帆(dí)
D.漩涡(wō)           涤(tiáo)       蔡其矫(jiāo)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神经      脊髓      脑筋      藩篱      英雄气慨
B.烦忧        澄澈        遗弃        虔诚        狂飙突进
C.坦露        吹拂        断崖        悬岩        呕心沥血
D.搏斗        倾听        律动        费解        浪潮汹猛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而我们温暖的血/将随着雪而________/被吸收到大树的根里去。
(2)现代诗歌的朗诵需要一定的________:首先应理解诗的内涵和情感特征,这是诗朗诵的基本前提。
(3)你悲歌的回声在____,从悬岩到悬岩,从漩涡到漩涡。
(4)鉴赏诗歌时,要认真体会诗歌的章法、韵律,认真________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A.溶化      技艺      震荡      揣测
B.融化        技巧        震荡        揣摩
C.融化        技艺        振荡        揣测
D.溶化        技巧        振荡        揣摩
 
二、课外延伸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第4题。
                      偶 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所谓“偶成”,就是诗人一时兴之所至,偶然写成的。但同样也是诗人深沉的生命体验的结晶与升华。
B.第一节是对“生命的春天”的赞美。“灿烂的微笑”和“明朗的呼唤”是春天里最美的风景,但它们却像“迢遥的梦”一样可望而不可即。对此,诗人深感无奈和悲哀。
C.第二节转入理性的思考。结合诗歌的写作年代看,它表达了诗人对于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表明诗人对胜利前景的坚定信念。
D.这首诗在形式上属于新格律体。诗分两节,每节四行,句式大体匀称,诗行极为整饬,隔句押韵,节奏感强,但抒写却相对自由。
 
三、语言运用
5.“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中的“芙蓉浦”是周邦彦思乡时梦中所见。请对词中“芙蓉浦”的梦境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表达词人的思乡之情。(80字以内)
                                                                                  
                                                                            
6.温家宝总理曾在同济大学作过一个即席演讲,其中讲道: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请以“我仰望星空”开头,续写下面这首诗的三、四节。每行语句不与第一、二节完全重复,句式基本对应,大体押韵。
我仰望星空,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__________________
那无穷的真理,               __________________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__________________
 
我仰望星空,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__________________
那凛然的正义,               __________________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反思】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编制:顾能武                审核:雷蓓蕾           审批:张慧玲
课题:《挚情的呼唤》单元         使用时间:2014.5.5     编号:X3010201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涵,领会真挚情感,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2.领会诗歌“诗缘情而绮靡”的意义,学习诗歌的抒情艺术。
3.体会诗歌语言特点,训练语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村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又名家骅,字友三,号友山。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文史学者。13岁时考取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他赴美国留学,1925年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此后,他曾在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1932年秋,他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刘复,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文的倡导者。1920年赴英入伦敦大学学习,1921年转入巴黎大学专攻语音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1926年主编《世界日报》副刊,并任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1929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女子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务长等职。1934年7月14日病逝。有作品《瓦釜集》、《扬鞭集》等。
2.写作背景
《贺新郎》词作于1923年11—12月间,调寄《贺新郎》,无副标题,是写夫妻别情的,最早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在长沙结婚,翌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湘区委会建立,毛泽东亲任书记,杨开慧亦于是年入党,在湘区委协助工作,1922年生长子岸英。1923年4月毛泽东调中央工作,告别长沙,赴上海;是年夏杨开慧亦去上海。6月毛泽东去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复回上海,9月经武汉返长沙。杨开慧亦返长沙,11月生次子岸青。刚刚生产不久,毛泽东奉中央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词即作于这次离开长沙的时候,是写给夫人杨开慧的,革命激情与儿女柔情有机结合,成就了一首真挚的革命爱情诗。
补:关于“关爱”的名言警句。
你可曾想到,失去了爱,你的生活就离开了轨道。                 ——拿破仑
地球无爱则犹如坟墓。                                         ——勃朗宁
爱可以战胜一切。                                             ——希尔泰
希望被人爱的人,首先要爱别人,同时要使自己可爱。            ——富兰克林
不被任何人爱,是巨大无比的痛苦;无法爱任何人,则生犹如死。 ——格林贝克
爱是自然而来的,不是买得到的。                               ——朗费罗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                   ——罗曼·罗兰                            
爱是纯洁的,爱的内容里,不能有一点渣滓;爱是至善至诚的,爱的范围里,不能有丝毫私欲。                                               ——卢莎公爵夫人
只有驱遣人以高尚的方式相爱的那种爱才是美,才值得颂扬。     ——柏拉图
爱,可以创造奇迹。被摧毁的爱,一旦重新修建好,就比原来更宏伟,更美,更顽强。                                                            ——莎士比亚
爱是理解的别名。                                             ——泰戈尔
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够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并从这当中得到快乐。爱情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对方提高,同时也提高自己。唯有那因为爱而变得思想明澈,双手矫健的人才算爱着。       ——车尔尼雪夫斯基
 
【自主测评】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  )    砧声(  )    辽敻(   )
2、阅读课本P19《诗的发现》完成下列填空题。
诗的发现需要一定的条件:(1)         (2)              
(3)       (4)                                        
【文本探究】
1.如何理解《贺新郎》上阕结尾“人有病,天知否”一句?
                                                                              
                                                                              
2.词中“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效果?
                                                                              
                                                                              
3. 《贺新郎》是作者临别之时写给妻子的,夫妻话别,百感交集,情感非常复杂,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4.《贺新郎》在写作技巧上有哪些特点?
                                                                               
                                                                              
    
一、初读文本
学习方式:自主梳理
在导学案“文本探究”题的引导下,梳理感知诗歌内容。
二、再读文本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在导学案“文本探究”题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把握诗歌情感。
三、延伸探究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结合导学案“文本探究”题的练习,深入体会诗歌语言技巧。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诉(chónɡ)    眉梢(shāo)      宇(yuán)     比翼(yì)
B嗽(ké)         蝠(biān)       护(bì)        骂(zhòu)
C饭(zhǔ)        红(yān)        到(dú)        出(lù)
D抖(zhàn)      湖(zhǎo)       践(jiàn)       声(zhē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掂量      开垦土地      零落       离愁别绪
B.暄闹        寒暄客套        凄恻         心急火燎
C.炫耀        愁丝恨缕        辽阔         声名狼藉
D.嫣红        犹豫不决        砧声         青山绿水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是以建筑物形象变化与重复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
B.发挥自己力量的同时又研究自己的局限性,从不担心否定自己,而是不断反思、不断批判自己,并且以此开辟自己前进的道路。
C.我国约近60%左右的青年认为“诚实可信”“助人为乐”是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绳。
D.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的支出仍保持较高增幅,并且在未来几年内将成为居民消费的主要增长点。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诗句,与诗歌内容最连贯的一项是(   )
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携起手来,
她们可以在大海周围跳一个回旋舞。
假如全世界的男孩都肯做水手,
他们可以用他们的船在水上造成一个美丽的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假如全世界的人们都携起手来,那时男女孩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
B.那时人们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假如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起手来。
C.假如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起手来,这时人们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
D.这时男女孩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假如全世界的人们都携起手来。
 
二、课内文段阅读
5.阅读闻一多的《也许——葬歌》,回答(1)~(4)题。
(1)闻一多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说说他在《也许——葬歌》一诗中是怎样体现“绘画美”的。
                                                                              
                                                                               
 (2)作者在《也许——葬歌》中有没有流露悲伤的感情?为什么?
                                                                              
                                                                               
 (3)闻一多以怎样的想象表达对亡女的感情?
                                                                               
                                                                               
 (4)举例说说《也许——葬歌》中的动词锤炼艺术。
                                                                               
                                                                               
【我的反思】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编制:顾能武             审核:雷蓓蕾              审批:张慧玲
课题:《苦难的琴音》单元  使用时间:2014.5.6        编号:X3010301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现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 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体会诗歌对生活的概括力和暗示性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领会“苦难的琴音”的意义,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蕴。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9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抗日战争爆发,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出版了《北方》《向太阳》等9部诗集。建国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创作中断了20年。1979年平反。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臧克家(1905-2004),笔名少全、何嘉等,山东诸城人。从小喜爱古典诗词,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写诗。1930年至1934年,入山东大学学习,在新诗创作上得到了闻一多先生的帮助。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大多取材于农村生活,对农民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受到茅盾、闻一多等人的好评。抗战前,诗人还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抗战期间,出版了《从军行》《泥土的歌》等诗集。抗战后又有政治讽刺诗《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诗集。
 
2.写作背景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7年12月,艾青在武昌一间阴冷的屋子里写下这首感情真挚、意境沉郁而广漠的诗篇。诗人抱着急切投入战斗的决心,从家乡浙江来到了武汉。但在这座当时被称作抗战中心的大城市里,诗人并没有看到民族存亡关头所应有的昂扬和紧迫的气氛,权贵们仍在作威作福,处处是穷困和饥饿,他感到异常的失望,一颗火热的心仿佛被冰封雪埋了一般。他深切地感悟到了古老的民族在解救自身的战争中所承受的深重的灾难,而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的命运也将要过着更为艰辛的日子。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寒冷的,泥泞而曲折的。这无边无涯的感觉世界,既是历史的痛苦的延续,也是现实的严酷的存在,它强烈地震撼着诗人本来已经够动荡的心灵,于是他整个身心的里里外外都感到一种弥天的透骨的寒颤,写下了这首比雪还要寒冷的诗。
《老马》是诗人早期的作品,写于1932年4月。诗人笔下的老马,继承了杜甫的《瘦马行》《病马》以及李纲《病牛》等咏物诗的传统,借物抒情,对负荷沉重的中国农民,表示深刻的同情。如果联系上世纪30年代初期的历史背景,把《老马》的主题推而广之,实际也是古老的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忍受苦难的象征。老马拉大车是北方农村常见的景象。诗人捕捉这一常见的农村风光,用以象征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历史负荷和苦难历程,引人思考和关注。
诗人始终眼光向下,注视着苦难的中国大地和挣扎在死亡与饥饿线上的底层人民。不仅他的思想和农民的思想相通,而且他写诗的态度也是农民式的,他认真而执著地提倡“苦吟”,这在中国现代诗坛上是独一无二的。 
补:关于“挫折”的名言警句。
挫折是通向成功的桥梁。                                         ——歌德
谁经历的忧患多,谁懂得的东西也多。                              ——荷马
患难和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                           ——苏格拉底
失败就自暴自弃,无异于自己放弃人生。                       ——池田大作
从失败中培养成功。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的两块最稳靠的踏脚石。 
——戴尔·卡耐基
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都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            ——戴维
一个人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对于自己的能力永远不敢充分的信任,甚至自己认为必将失败无疑。                                                 ——富兰克林
对于那些有自信而不介意于暂时失败的人,没有所谓失败!对怀着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的人,没有所谓失败!                                         ——雨果
如果没有人向我们提供失败的教训,我们将一事无成。我们思考的轨道是在正确和错误之间二者择一,而且错误的选择和正确的选择的频率相等。       ——托马斯
没有岩石的阻挡,哪能激起美丽的浪花?                           ——尼采
 
【自主测评】
1.给加点字注音。
絮聒(  )  后裔(  )  啮啃(   )  暴戾(  )  蜷伏(  )
家畜(  )  颤抖(  )  饥馑(  )  憎恨(   )    惝恍(    )
2.鉴赏知识填空。
(1)诗的鉴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     )。此外,诗的鉴赏还须探求(    )、(    )。
(2)诗的深层意蕴的核心是诗的(     ),它按其内容的范围,有(   )意蕴和(   )意蕴。
【文本探究】
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中有几个画面?各自蕴含着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
三幅饥馑
流亡图
蕴含内容
艺术效果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2.“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句反复咏叹的主旋律,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3.诗中有不少句子对物的描写转化成对人的描写,如“风”“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饥馑的大地”“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等,其中蕴含了什么意味?
                                                                           
                                                                              
                                                                               
4.如何理解《老马》诗中“它抬起头望望前面”一句的含意?
                                                                           
                                                                              
    
一、初读文本
学习方式:自主梳理
在导学案“文本探究”题1的引导下,梳理感知诗歌内容。
二、再读文本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在“文本探究”题2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把握诗歌主题。
三、延伸探究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结合导学案“文本探究”题3、4练习,深入体会诗歌情感内涵。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成(róu)   木讷(nà)     改更张(xián)         邻而居(pí)
B待(nüè)      咽(yè)     探本源(sù)           疾风草(jìn)
C然(zhòu)     诌(zhōu)    鞭入里(pì)          尘不染(xiān)
D.窗棂(línɡ)     踝(huái)         苗助长(yà)          取暴利(m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祷告      寻章摘句      厮打      急流勇退
B.尖厉        不落窠臼        璀璨        老奸巨滑
C.寒暄        藏污纳诟        怄气        绵里藏针
D.雀跃        靡靡之音        通谍        雪中送炭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诗人在寄给母校的贺信中说:欣逢您四十华诞,我们谨向您——亲爱的母校,致以热烈的祝贺。四十年来,您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运筹帷幄,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亲爱的母校,是您厚实的沃土孕育了我们的未来,是您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传统赋予了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是您把我们这些懵懂少年培养成今天的栋梁之材
A.莘莘学子   B.运筹帷幄      C.首当其冲      D.栋梁之材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最后两节,回答第4、5题。
4.“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这里诗人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诗人为什么要用“寒冷”“封锁”这种如此简洁的词语?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n, bsp;                                         
                                                                              
5.在这两节诗中,你从“雪夜”“寒冷”“晚上”等词语中,看到当时的中国是个什么样的情况?联系本诗歌的写作年代和写作背景来回答。
                                                                            
                                                                              
6、阅读《老马》一诗,归纳该诗的写作技法。
                                                                           
                                                                               
 
【我的反思】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编制:雷蓓蕾               审核:雷蓓蕾             审批:张慧玲
课题:动人的北平           使用时间:2014.5.7     编号:X3020101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散文选材的典型性和精粹性。 
2.能力目标: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积累散文的阅读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散文蕴涵的思想文化价值。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林和乐,散文家、小说家、学者。1919年起留学美国德国,深受西洋文化影响。1923年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1932年起,编辑《论语》、《宇宙风》等刊物,提倡“闲适”、“幽默”小品文,被誉为“幽默大师”。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杂文《剪拂集》《大荒集》《林语堂语录》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6年在香港逝世。
他是一个传统文化故土和西方文化新壤混合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林语堂生性戆直,浑朴天真,他的幽默,是有牛油气的,并不是中国向来所固有的《笑林广记》。他的文章,虽说是模仿语录的体裁,但奔放处,也赶得上那位疯狂致死的超人尼采。”(郁达夫语)
2.“北平”简史
(1)1369年,朱元璋将元大都改为“北平府”,北京始称北平。 
(2)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发动“靖难之变”,征战三年,从其侄子手中抢得皇帝宝座。1403年将北平府改为“北京”,后迁都北京。“北京”称谓也开始产生。 
(3)1928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宣布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改北京为北平。 
(4)1937年7月29日,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日伪政府于当年10月12日,将北平又改为北京。1945 年日寇投降后,又改为北平。 
(5)北平和平解放后,1949年9月21日,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7日,政协会议全体决议定都北平。自即日起改北平为北京,确定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3.文体知识
本文是林语堂先生写于30年代的一篇散文,文笔清雅闲适。
【自主测评】
1.注音或写汉字。
木屐(    )        老妪(    )      媲美(     )         烟熏(     )       
珐琅(     )         画舫(     )       街衢(     )         嗜好(      )    
游(     )         什刹海(    )      褴褛(     )         墙垣(      )    
游逛(     )   商fàn           安 xiáng           树yīn              绿 yīn               绿yīn yīn           
2.解释词义。
作奸犯科:                                乐其所好:                            
一箭之地:                                兼容并包:                            
【文本探究】
1. 读完全文,说说作者笔下的北平的“动人”之处。根据课文11段到结尾,概括“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几个原因。 
                                                                             
                                                                              
                                                                             
2.作者对北平的动人之处做了许多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能否找几处,细细品位一下,在看似琐屑的细节后面,体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阅读全文,总结此文在语言运用上值得借鉴的地方,并做点具体赏析。 
                                                                              
                                                                           
                                                                              
 
    
一、初读文本
学习方式:自主梳理
在导学案“文本探究”题1的引导下,梳理感知课文内容。
二、再读文本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在导学案“文本探究”题2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把握文章情感。
三、延伸探究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结合导学案“文本探究”题3练习,深入体会文章语言技巧。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魁梧(wú)        木屐(jī)        老妪(ōu)
B.媲(pì)           楼榭(xiè)         (fà)
C.镶嵌(qiàn)         墙垣(huán)       画舫(fǎng)
D.街衢(qú)          芭蕉(jiāo)         紫禁(jǐ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安详          予人为善        媲美        己所不欲,勿失于人
B.珐琅          奇乐无穷        树荫        黄钟毁弃,瓦斧雷鸣
C.临摹          查明真相        诙谐         翻手为云,复手为雨 
D.堂倌          沽名钓誉        墙垣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卑污(品格卑劣,心地肮脏)             摩登(时髦)
B.留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C.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景仰(佩服尊敬)
D.达观(性格开朗)                       豪爽(豪放直爽)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汪涵是近年来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主持人,常常妙语连珠,巧言令色,亲和力很强,拥有广泛的支持者,凡他主持的节目都有很高的收视率。
B.一位外地的教授朋友,同我谈起了景德镇,他对那些闻名遐迩的瓷器不赞一词,而是深情地说:你们这里的风景,真优美啊!
C.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干部与群众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切不可胶柱鼓瑟,止步不前。
D.沿河上百家企业的废水未经净化就直接排入河中,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今天这种两岸草木枯萎,河中鱼虾灭绝的状况。
5.下面对本文语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林语堂是现代散文大家,从本文看他的语言运用,极其娴熟而自由,情味、神韵流动其间。
B.全文都是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了一种浓厚的诗意。试看开篇一句:北平好像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运用象征和拟人的手法,以人物写地方,以品格写城市特点,是非常文学化的表述,充满诗意。
C.全文都是抒情的语句,前面提到的语句北平好像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既是叙述,又是抒情。
D.全文有多种变化的句式,如开篇是几个短句,接下来是一些一气呵成的长句;还有一些对称句(开篇几句即是);有排比句,连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气势;有设问句,加重表达的语气。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课本64-65页《动人的北平》文章第1至8段,完成下面练习。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
A.开篇第一段总体上写北平的特点,作者以“品格”名之:“老成”“豪爽”“宽大”“包容”。与这些“品格”相配的是它的“魁梧”的形象。
B.二三段表现新与旧、雅与俗相杂共容,照应“它包容着新旧两派”;四段“一株古木老树”之喻,体现“老成”。可见这几段恰当地表现北平“老成”和“包容”的特点。
C.六到八段,文章从多个方面展现北平古都的形象和性格。描写的方面有:宫殿亭园楼榭湖水、街市、院落住家、杂色人等、建城布局、紫禁城、道路、市民生活、休闲方式等。
D.本文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描写了身居北平所见景象,还在于写出了一种情怀、情调、情韵。包含有对本国历史的崇敬、对故都文化的热爱、对故都包容新旧事物的喜悦、对故都平民百姓的亲和,作者对故国故都故土的深沉情感可见一斑。
E.作者意在写尽故都北平的全貌,各种景象、各色人等尽收眼底,可见文章采取一种全景式的描写角度。但文章并不是粗线条的抽象勾勒,而是采取类似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即把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小景小物尽情地描绘出来。
 
7文章第一段写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4分)
                                                                              
                                                                           
 
8. 第八段有句:“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每院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试对此句加以品味,并说说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9. 文章前八段对北平的描写既有概括的粗略介绍,也有细致生动的细节描写,请对粗细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做出赏析,并结合你的写作或阅读实际谈谈这种手法的妙处。(8分) 
                                                                              
                                                                           
                                                                               
                                                                           
 
【我的反思】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编制:雷蓓蕾               审核:雷蓓蕾             审批:张慧玲
课题:汉家寨               使用时间:2014.5.8     编号:X3020102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层次内容。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景抒情的。 
3.情感目标:探索作品的丰厚意蕴,并结合实际,体悟坚守精神对生命的意义。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张承志, 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回族。中学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1978年开始笔耕。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2. 作品介绍
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散文集《荒芜英雄路》和《清洁的精神》,诗集《神云的诗篇》,文集《张承志作品集》。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
1991年出版长篇小说的《心灵史》,描写西北哲合忍耶人苦难的信仰历程,有评论认为是当代文坛少见的“寻找精神价值,向世俗挑战的旗帜”。
3.作家特点
张承志以一种独立不羁 、庄严深邃、冷峻热烈的审美品格,以一种独白的方式表达着他的精神哲学,以一种自信坚定的姿态捍卫着一种神圣价值观,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坚强的民族骨气,是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他以一种熔铸诗歌、音乐、绘画、历史和哲学的复杂形态创造着“美文”。他那种具有燃烧性和震撼力的新语言和新思想,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独创性魅力。
【自主测评】
1.注音或写汉字。
大坂(   )     山麓(   )   晕眩(   )    怔(   )
山坳(   )     石棱(   )    怅怅(   )    狞恶(   )
铁碴(   )     砾石(    )   白炽(   )    伫立(    )
强(      )     蜃气(   )     万顷(   )     俯瞰(    )
荟cuì             páng         礴   lín         峋  zhě         皱 
憔cuì             pāng         沱   鱼lín            车zhé         
脚huái            chuǎi        测   严jùn           青kē          
zhuìzhuì         不安  jùn         工 
2.解释词义。
六合:                                伫立:                             
嶙峋:                                荟集:                            
俯瞰:                                峥嵘:                            
决绝:                                
 
【文本探究】
1. 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层次内容。  
                                                                              
                                                                             
                                                                             
2.作者描写了汉家寨的一个“老汉”和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突出描写他们的用意是什么? 
                                                                              
                                                                             
                                                                               
                                                                             
 3. 汉家寨所处的环境有什么特点,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品一品,体会本文描写环境的作用。(语句适当摘抄) 
                                                                              
                                                                            
                                                                          
                                                                                
    
一、初读文本
学习方式:自主梳理
在导学案“文本探究”题1的引导下,梳理感知课文内容。
二、再读文本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在导学案“文本探究”题2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把握文章人物描写作用和效果。
三、延伸探究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结合导学案“文本探究”题3练习,深入体会文章景物描写技巧。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荟(huì)集         大坂(bǎn)        山坳(yòu)
B.褶(zhě)           脚踝(huái)          (shuò)
C.蜃(shèn)          (zǔ)            (chuò)
D.灼(zhuó)          (sù)            鳞次栉(zh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熟谙      绯闻     不务虚名     心无旁骛
B.邦交       电筒      焦阳似火      聊以自慰
C.飙车       浏览      清规诫律      忧心忡忡
D.凋敝       妥帖      凭心而论      息息相关
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            风蚀(地表被风力逐渐破坏)
B.俯瞰(鸟瞰)                         绰约(影影绰绰的样子)
C.荟集(聚集)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
D.沧桑(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层出不穷(连接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4.下列句子,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凡是反对叙利亚新宪法草案公投的国家,不少是想趁叙利亚内乱之际,打着维护人权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的西方国家。
B官二代”“富二代令人发指的犯罪事件近来频现媒体,这里没有刻意仇官”“仇富的意思;其实,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我们学校和家长都应认识到不适当地管教孩子是不行的。
C.近来发生的多起环境污染事件,暴露了一些地方发展经济的思路和方式落后,环保意识淡薄,政府监督缺失等问题,这些地方的官员应为此自责。
D.成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各大企业不仅综合实力有了明显提高,而且业务总量也有了大幅增加。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大鹏翻飞如故,飞向生之解放。欢乐着,却也痛苦着,________________;痛苦着,却也欢乐着,________________
(2)人之爱兰,爱它无梅香,________________;爱它无松坚,________________;爱它无竹节,________________
①就因为飞之艰难    ②就因为艰难地飞着          ③却柔而有韧    
④却清新怡人            ⑤却兰心蕙质
A.①②⑤③④              B.②①⑤④③
C.①②④③⑤              D.②①⑤③④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汉家寨》全文,完成下面练习。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
A.文章描写了作者在无边的旷野中的旅行经历,以及途经汉家寨时的所见所感。大西北自然景物干枯单调,一人独自旅行又极其艰辛,但旅行者有着丰富的心灵活动,文章在死寂中碰撞出喧响,从干枯处发掘精神的泉流。
B.文章写了大西北特有的景致。近景有雄伟天山三百里空山绝谷吐鲁番盆地最底处的艾丁湖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等;远景有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无植被的枯山像铁碴堆一样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只露出泥屋的屋顶窗洞等。
C.文章还写了戈壁滩上的幻景,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血一样的碎石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向我倾泻般延伸着,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顷铁石。这样景物尽显荒凉、沉寂,没有生气,人迹罕至,为下文的抒情起了很好的过渡作用。
D.老人和小女孩在文中是坚守的形象。他们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家园,坚守汉家寨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艰苦卓绝的异域坚守着生存下去。千百年来的生命存活之谜作者无法揣测,只是隐隐地感到了人的坚守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汉家寨,支撑着我们的民族,支撑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
E.我独自一人走近了汉家寨最后遗憾地离开了,孤独地来,孤独地去,走近神秘而荒芜的汉家寨,又悄然离开。汉家寨是驿站是匆匆过客,仿佛预言着人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人生遭遇的短暂性和记忆的深远性。
 
7第八九段有句:“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在这里,作者“人生的答案”是什么呢?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4分)
                                                                              
                                                                            
 
8. 第10段,“汉家寨日落前的眩目白昼中已经有一种寒气存在”该怎么理解?(4分)
                                                                                
                                                                           
                                                                            
 
9. 你怎样看待汉家寨人的坚守?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坚守还有没有价值?请做点探究,谈谈自己的看法。 8分) 
                                                                              
                                                                           
                                                                               
                                                                           
【我的反思】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编制:杨开学               审核:雷蓓蕾             审批:张慧玲
课题:特利尔的幽灵         使用时间:2014.5.9      编号:X3020103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将历史与现实结合,情感与哲理结合,叙事与议论结合的写法。
2.能力目标:正确认识本文的时代性、政治性、理论性。
3.情感目标:体悟作者评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表达心中的神圣、崇高的情感。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觅渡》等。
2.写作背景
本文描写作者造访马克思故居时的所见所感,回顾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评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表达了作者心中的神圣、崇高的情感。本文思想深刻,视野开阔,材料繁富,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情感与哲理相结合,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是一篇政治性、理论很强的散文。
3.文体知识
【自主测评】
1.字词注音。
能(    )        垂涎(    )       锱铢(    )        没镞(    )          
2.解释词义。
鳞次栉比:                           &nb, sp;                      
生吞活剥:                                                   
呕心沥血:                                                  
重蹈覆辙:                                                  
【文本探究】
1.作者为什么不多写马克思其人其事,而专写“幽灵”?
                                                                               
                                                                              
2.文章标题是“特利尔的幽灵”,为什么大量篇幅写中国的事?
                                                                              
                                                                               
3.作者造访特利尔,为什么不在开篇而在末尾描写特利尔小镇?
                                                                              
                                                                              
 
    
一、初读文本
学习方式:自主梳理
在导学案“文本探究”题1的引导下,梳理感知课文内容。
二、再读文本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在导学案“文本探究”题2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把握文章主题。
三、延伸探究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结合导学案“文本探究”题3练习,深入体会文章结构技巧。
    
 
一、基础知识(紧扣课文字词)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鳞次栉比(jié)   温馨(xīn    沧桑(cāng   蹭出(cèng   
B.窗明几净(jǐ)    深邃(suì)    斗笠(lì)     外壳(qiào
C.呕心沥血(lì)    崭新(zhàn   溯流(sù)     汲取(jí)
D.释迦牟尼(mú)   摒弃(bǐng   跋涉(bá)    覆辙(zhé)  
 
2.下列各组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洪流 漂缈 留言薄 若及若离 重蹈复辙
B.清静 温馨 记念品 凭心静气 驰名世界
C.答辨 沧桑 戴斗笠 连绵不断 拱手垂剑
D.幽灵 开辟 打交道 密密麻麻 安于现状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三次退役又三次复出的我国选手陈艳青,在北京奥运会女子举重58公斤级的比赛中又一次轻松夺冠,令人侧目而视。
B.瘦西湖作为一座“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上园林,融南方之秀、北方之雄于一体,风韵独具,秀色可餐。
C.跟山寨手机同时出现的山寨MP3,出现在大小电脑卖场的柜台上,与“创新”、三星”等名牌MP3摆在一起,大有登堂入室之势。
D.小王对曾经帮助过他的朋友小李说:“过去是你帮我,现在我希望能够帮上你。有困难尽管说,我一定鼎力相助。”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过去的岁月里,无论是东方的和西方的学者,无论是资本主义的好社会主义的实践者,其实都才刚刚从皮毛上理解了他的一小部分。
B.这本书不只是教人消灭剥削,认清剥削,它还教人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织经济,发展经济。甚至它的光焰逼得资本家也不得不学《资本论》。
C.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墙上的马克思像,不是照片,也不是绘画,是一部用《共产党宣言》的文字组成的肖像。
D.我注视着这个宁静的历史的港湾,不禁想到,凡先驱者的思想,总是要留给我们一段长时间的理解和等待。
 
5.下面对《特利尔的幽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描写作者造访马克思故居时的所见所感,回顾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评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与众不同的认识,提出了一些新奇的观点。
B.本文不是一篇纯正的游记散文,写景、叙事不多,大量的都是论事说理,也就是说写实少而写虚多。
C.因为作者长于论道说理、表情达意,所以文章表现了很强的思想性和情感性。
D.本文一方面思想性很强,另一方面情感性也不弱,作者在论事说理中还表达了多种情感。但是这些感情不像那些描写小景小物的小品散文一样抒发细微的微妙的情感,而是抒发一种豪迈的情感,表现了一种阔大的心境。
 
二、课内文段阅读
从留言簿上看,来这里参观最多的是中国人。马克思主义于中国有太多太多的悲欢。这个幽灵在中国一登陆,旧中国的一切反动势力立即学着欧洲的样子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就是共产党内,在经历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马克思主义的一阵兴奋之后,接着便有无穷的磨难。这个幽灵一入国门,围绕着怎样接纳它,运用它,便开始了痛苦的争论。幽灵是万灵之药,是看不见的,是来自遥远欧洲的提示,是冥冥中的规定,是马克思的在天之灵。中国这个封建文化深厚、崇神拜上习惯一统的国度,总是喜欢有一个权威来简化行动的程序,省却思考的痛苦。中国历次农民起义总要先托出一个神来。陈胜吴广起义托狐仙传说,刘邦起义假斩蛇树威,直到洪秀全创拜上帝会自称上帝的代言人。总之,要从幽冥之中借来一个威严的声音,才好统一行动。于是传播共产主义幽灵的书一到中国,便立即有了革命的本本主义,这种借天上的声音来指导地上的革命所造成的悲剧,择其大者有两次。一次是土地革命时期,王明的左倾路线,导致根据地和红军损失殆尽。是毛泽东摒弃了洋本本,包括摒弃了共产国际派来的那个马克思的老乡、军事指挥官李德,而只用其神,只用其魂。他不要德国的、欧洲的外壳,他用中国语言,甚至还带点湖南味道大声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农村包围城市。一下就讲清了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幽灵才真的显灵了。革命重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第二次是建国后,对生产关系的错误估计导致了大跃进、公社化对生产力的破坏,直至文化大革命。是邓小平再次摒弃了洋本本,他又再一次甩开强加给共产主义幽灵的沉重的外壳,用中国语言,甚至还有点四川味道说了一声: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并大胆问了一句: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一下子就使中国这个老大社会主义跳出了共产主义的狂想,跳出了红色纯正的封闭。当我们这几年逐渐追上了发展着的世界时,回头一看,不禁一身冷汗,一阵后怕,马克思当年批评大清帝国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如果我们还是那样封闭下去,将要重蹈大清帝国的覆辙。
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无穷磨难的原因是什么?
                                                                               
                                                                              
7.毛泽东、邓小平摒弃了洋本本,使幽灵在中国显灵显灵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8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邓小平的名言脍炙人口,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9从留言簿上看,来这里参观最多的是中国人。看到这句话,你有何感想?
                                                                              
                                                                              
 
【我的反思】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编制:杨开学             审核:雷蓓蕾             审批:张慧玲
课题:新纪元             使用时间:2014.5.12       编号: X3020201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筛选重点语句,欣赏本文思想境界崇高开阔。
2.能力目标:怎样理解文中“新纪元”一词。理解散文情与理的关系。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树立全球的眼光和长远的历史眼光看待世界的观念。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李大钊(1889-1927)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河北省乐亭县人。1913年底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期间,曾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卖国的斗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率先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著名论文,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1920年春,和陈独秀开始酝酿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在北京创建共产党小组,11月小组改称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任书记。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遭到段祺瑞政府的通缉,遂避入苏联驻北京大使馆兵营,继续坚持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等60余人被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
 
2.写作背景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指出了道路。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的社会情况可以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不久,五四运动就由“巴黎和会”作为导火线而爆发了。
 
【自主测评】
1.字词注音。
(   )       媚(   )        蹂躏(     )         待(     ) 
裁(    )      强(   )            
2.解释词义。
弱肉强食:                                                            
差强人意:                                                             
陈陈相因:                                                             
销声匿迹:                                                             
发轫:                                                                   
【文本探究】
1.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并概括其内容。
                                                                              
                                                                              
2. 怎样理解文中“新纪元”一词?作者对“新纪元”寄予了怎样的希望?
                                                                               
 
3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一、初读文本
学习方式:自主梳理
在导学案“文本探究”题1的引导下,梳理感知课文内容。
二、再读文本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在导学案“文本探究”题2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把握文章主题。
三、延伸探究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结合导学案“文本探究”题3练习,深入体会文章结构技巧。
 
    
一、基础知识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腐滞(zhì)    暴掠(lüè)    传衍(yǎn)     酿成疾疫(yì)
B.曙光(shǔ)     (qiè)     发轫(rèn)      弱肉强食(qiǎnɡ)
C.猜忌(jì)       (lèn)     (shù)      匿迹销声(jì)
D.鬼祟(suì)      (nüè)    (zhuǎ)     强人意(chā)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制裁   穿戴   新记元   一线光明   授与武器
B.谄媚    秘密    贴春联    别开声面    优胜劣败
C.执著    流转    背人道    贯达使命    互相残杀
D.限制    残存    说套话    扫荡催清    大声急呼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举国上下纷纷捐款捐物,向西部贫困灾区的人民伸出援助之手;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真该想一想,这样做,你不 感到羞愧吗?
B.一些地方的执法者缺乏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意识,一句“清官难断家务事”,就把家庭暴力排斥在“法”的管辖之外,这直接影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C.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才成长欣欣向荣,变化的奥秘就在于他们努力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D.不能否认,工业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到了一定程度,如果没有纯洁的空气可供呼吸,买气将继买水之后堂而皇之地进入我们的生活。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作品中卖弄才情,或卖弄学问,____________;如果再加上装腔作势,____________。才情学问,有多少是多少,真则真,假则假,虚则虚,实 则实,瞒不过明眼人。贫儿卖富,____________;暴发户摆阔,____________,这叫卖弄。
A.都是令人生厌的事 就更催人呕吐 把口袋里仅有的几枚银币弄得叮当作响 把古鼎擦得金光闪亮
B.都是催人呕吐的事 就更令人生厌 把口袋里仅有的几枚银币弄得叮当作响 把古鼎擦得金光闪亮
C.都是催人呕吐的事 就更令人生厌 把仅有的古鼎擦得金光闪亮 把满口袋的银币弄得叮当作响
D.都是令人生厌的事 就更催人呕吐 把仅有的古鼎擦得金光闪亮 把满口袋的银币弄得叮当作响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于20世纪的一个重要历史关头,“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作者以其政治家的敏锐感觉和文学家的豪迈、热情, 呼唤人类和中国的一个新世纪到来。
B.历史证明,在本文写作的年代,人类的新纪元、中国现代社会新纪元确已到来,因此本文成为历史的预言、时代的先声。
C.文章首先就发出高昂的声音:“新纪元来,新纪元来!”为全文抒写情意定了调。如此开篇少见,不同凡响。接下来便转入对新纪元新时代新生活的必要性的论说。
D.第五段提到当时近几年来的世界政治军事风云变幻,预示着将来有可能出现新纪元,虽然现在的中国还不具备新纪元的基础,但我们也应该努力争取。
 
二、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语段,然后回答问题。
 
新纪元来,新纪元来!
  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
  今日是1919年的新纪元,现在的时代又是人类生活中的新纪元,所以我们要欢欣庆祝。
  我们今日欢祝这新纪元,不是象那小儿女们喜欢过年;喜欢那灯光照旧明,爆竹照旧响,鱼肉照旧吃,春联照旧贴,恭喜的套话照旧说,新衣新裳照旧穿戴。那样陈陈相因的生活,就过了百千万亿年,也是毫无意义,毫无趣味,毫无祝贺的价值。人类的生活,必须时时刻刻拿最大的努力,向最高的理想扩张传衍,流转无穷,把那陈旧的组织、腐滞的机能一一的扫荡摧清,别开一种新局面。这样进行的发轫,才能配称新纪元;这样的新纪元,才有祝贺的价值。一个人的一生,包含无数的新纪元,才算能完成他的崇高的生活。人类全体的历史,联结无数的新纪元,才算能贯达这人类伟大的使命。
  1914年以来世界大战的血、1917年俄国革命的血、1918年德奥革命的血,好比作一场大洪水——诺阿以后最大的洪水——洗来洗去,洗出一个新纪元来。这个新纪元带来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和1914年以前的生活、文明、世界,大不相同,仿佛隔几世纪一样。
 
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核心思想是宣讲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鼓励 中国人民创造新社会。
B.“新纪元”是个话题的切入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点。
C.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已经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教育,获得了科学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并用这些观念、观点来考察中国和世界的形势,向人们指出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而本文正是作者的科学世界观的一次展示。
D.作者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开阔的视野,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有着高屋建瓴的态势,能够运用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观点鲜明、思路清楚。
 
7.文章以“新纪元来”的反复开篇,有何效果?
                                                                              
                                                                              
8.为什么需要“新纪元”到来?
                                                                               
                                                                              
9.结合文章第4段回答,什么样的新纪元才有祝贺的价值?
                                                                              
                                                                               
【我的反思】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编制:徐建军                审核:雷蓓蕾             审批:张慧玲
课题:捉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    使用时间:2014.5.13     编号:X3020202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筛选重点语句,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感知思想内涵
3.情感目标:体味本文情感与哲理相结合、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周涛(1946—),男,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祖籍山西,生于北京,1955年迁居新疆。现为兰州军区创作室主任、一级作家,新疆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著有诗集《神山》、《野马群》,散文集《稀世之鸟》、《游牧长城》、《兀立荒原》等。
2
.写作背景
周涛的散文多取材于西北边疆生活,开掘、张扬在极度艰难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生命韧性,传达了一种真正的西部精神,格调雄壮冷峻,气势沉雄、意蕴深远、笔力雄健,
其散文都贯穿了一个大的主题—对生命的颂赞、崇敬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与参悟。
【自主测评】
1.字词注音。
(    )鼠        日晷(    )         发轫(    )      蹂躏(      )   
鬼祟(     )          裹挟(    )     
2.解释词义。
谄媚                                藐视                                
逃遁                                裹挟                                     
【文本探究】
1.速读全文,说说作者关于时间的论断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2. 本文写出了时间的哪些特性?是用怎样的手法表现的?
                                                                             
                                                                            
                                                                              
3.文章为什么要以“捉不住的鼬鼠”为标题?这说明了时间哪些方面的特点?
                                                                               
                                                                              
    
一、初读文本
学习方式:自主梳理
在导学案“文本探究”题1的引导下,梳理感知课文内容。
二、再读文本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在导学案“文本探究”题2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把握文章主题。
三、延伸探究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结合导学案“文本探究”题3练习,深入体会文章结构技巧。
    
一、基础知识
1.选出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晷(jiù)   藐视(miǎo)  磨蹭(cenɡ)   B.屙(ē)     (cù)   (zhù)
C.捋(fú)     (fēi)      (sà)     D.抿(mǐn)  狡黠(jié)   (móu)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荒诞无籍  裹挟  明澈             B.轻柔纱漫   迷惘   洒脱
C.波光粼粼    遐思   沐浴             D.斜肩谄笑   飘逸   晨曦
 
3.下列划线处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谁的拳头打向这里,谁就会因扑空而________
②在这种儿童游戏面前,它是宽容的。它不愿拆穿这种____________的错觉。
③我们把对同类的践踏当作___________
A.迷惘  幼稚  平生乐事      B.迷惘    美好 赏心乐事
C.错愕  美好  赏心乐事     D.错愕   幼稚  平生乐事
 
4.横线处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它大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宇宙天空,如一切生灵唯一的裁判,如神;它小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甚至规矩渺小到了可以被任何一位钟表匠囚禁于方寸之间,如奴隶。
A.无始无终  无边无际  无影无踪  无孔不入   
B.无边无际  无始无终  无影无踪  无孔不入
C.无边无际  无始无终  无孔不入       无影无踪
D.无始无终  无边无际  无影无踪  无孔不入
 
5.对“有过一位诗人妄图正视它,结果那位诗人哭了。他突然发现了一种强大力量的
隔离,感到面对一圈无形的墙壁无法穿越的痛苦。”一句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虚拟了一个诗人的形象来表明面对时间时,人类所感受到的无力与渺小。
B.作者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时间的尊重,为下文批评人类不重视、不珍惜时间作铺垫。
C.作者化用陈子昂的典故,以“过去与未来都被时间的强大力量隔离而不见”来表达对时间的尊重,启示人们珍惜时间。
D.作者化用陈子昂的典故,以“过去与未来都被时间的强大力量隔离而不见”来表达自己的无奈与迷茫。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捉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一文,完成下面练习。
6.下列有关《捉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情理兼备、文质并茂的散文。作者就“时间”这一平常又深奥的话题展开讨论,描绘时间的形象,探寻时间的本质,表明世人对时间的种种态度。
B.文中用了繁多的比喻来写“时间”,表现了绚丽的想象,语言有如诗句一样优美。
C.本文写的很“散”,又有些深奥,文章可分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各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共同组合成一篇“时间片论”。
D.文章在描绘时间形象、探讨时间本质的同时,表达了对时间的敬畏心、好奇心,表达了世人无法把握时间的无可奈何。文章间接批评了世人浪费时间的现象,号召人们珍惜时间,在有生之年多做事情。文章语言优美而又富有激情。
7.“时间啊,我们最对不起的就是你了”这句话前后句子的人称是如何转换的,这样有什么效果?
                                                                              
                                                                            
8. 文章把时间比作“鼬鼠”说明了时间的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9. 怎样理解文中句子“不知畏者不足畏”?
                                                                              
                                                                            
【我的反思】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编制:徐建军             审核:雷蓓蕾             审批:张慧玲
课题:美                 使用时间:2014.5.14       编号:X3020203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关于美学的一些知识;理解文中哲理,感悟人生真谛。
2.能力目标:初步理解距离美与曲线美的形式与内涵,提高审美素养。
3.情感目标:感受课文富有个性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培养追求美的积极人生观。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曹明华(1962--),女,上海人。198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198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社会科学及工程系。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赴美留学,获美国南加州大学神经老化分子学研究硕士学位。极为罕见的跨学科的才女。
20世纪80年代,曹明华曾是中国高校间名噪一时的文学新星,有“大陆三毛”、“校园散文家”之誉。她的散文小册子《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作为上海文化出版社1986年12月版“五角丛书”第三辑之一,初版就印了13万册,不久即重印数次,总行销量达55万册。
2.写作背景
美是什么?《百科知识》说: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其中现实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西方美学古典主义大师说:美在物体形式。新柏拉图理性主义说:美在完善。英国经验主义学派说: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德国古典美学认为: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俄国现实主义流派说:美是生活。我们要回复美学的人文性质,从感性出发,从诗学出发,而不是从冷涩的西方现代科学出发。
3.文体知识
本文写于上世纪80年代,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审美观念在现在看来或许有点“粗浅”“落后”,不过文中的女生还是在审美观念上表现出新女性的特点,她拒绝“悲哀的美”和“屈辱的美”,追求“流畅的美”和“甜蜜的美”,乃是依天理、顺人性、追求个性解放的体现。不过从另一方面说,那个时代的审美观与现时代相比又有所不同,他们追求波浪人生、奋斗人生,轻视安逸、闲适,或许现时代年轻人不予认同。时代在发展,人生观、审美观也在发展,现代人的观念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 
 
【自主测评】
1.字词注音。
(    )        狡黠(    )       黛色(    )        (    )          
2.解释词义。
遐思:                                狡黠:                                
颠簸:                                飘逸:                                     
 
【文本探究】
1.文中写到了哪些有关“美”的内容?试举例说明。
                                                                               
                                                                              
2. 怎样理解《美》一文主题的多义性?
                                                                          
                                                                               
3.课文中每个片段开头的神态描写起什么作用?
                                                                              
                                                                               
    
一、初读文本
学习方式:自主梳理
在导学案“文本探究”题1的引导下,梳理感知课文内容。
二、再读文本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在“文本探究”题2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把握文章主题。
三、延伸探究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结合导学案“文本探究”题3练习,深入体会文章写作技巧。
    
一、基础知识
1.选出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裹挟(xié)     漏晷(guǐ)   予(jǐ)      屎(ē) 
B.鼬鼠(yòu    磨蹭(cèng  然(qiāo    一瞥(piē)      
C.蹙眉(cù)      晨曦(xī)     狡黠(xiá)     红(fěi
D.曲线(qǔ)      动(chàn  柔(xiān    胡子(luō)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撕斗  动辄  纱幔  生杀予夺      B.明澈  睫毛  颠簸  胁肩谄笑
C.眼眸  炫目  暇思  荒诞无稽      D.日晷  发形  双颊  索然无味
 
3.下列划线处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你说,……这是一种什么美?”她_______ 了洒满一路的口琴声。
②一声热切的提议,会让你_______ 地向她那双明澈的眸子投去含笑的一瞥。
③对美的深刻 _______ ,是曹明华写成美文《美》的前提。
A.终止   情不自禁   省悟       B. 中止   身不由己   醒悟
C. 中止   情不自禁   省悟          D. 终止   身不由己   醒悟
 
4.横线处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童话般的小屋正_____ 在淡淡的光晕里… …这能唤起人多少美妙的遐思啊… …我们_____走去,我们要去彻底地_____美,尽情地_____美… …
A.浸润   快步   拥抱   发掘    B.沐浴   径直   发掘   拥抱
C.沐浴   快步   发掘   拥抱     D.浸润   径直   拥抱   发掘
 
5下面对《美》的内容和语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散文,标题为《美》,可又不像哲学家、美学家那样直言美的本质和规律,而是描写几个场景、几种神态、几段对话,生动形象地表现美的生成形态和美的本质,表达作者的审美追求和积极的人生观。
B. 文章主要写了一个富有灵气悟性的爱美女生的话语和心理活动,虽然没有写这个女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着怎样的性格和外貌,但根据文章内容可推测出她是一个喜欢外貌美、爱慕虚荣的女孩。
C本文出自年轻的女性作者,不但显出女性丰富的感受力,也显出女性作者的语言风格,细腻,直露,流利。
D本文语言还是显出一些稚嫩、不成熟,还没有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练习。
6.下列有关文中“她”的形象认知和评价,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她是一个爱美、灵秀、颖悟,富有健康、纯正品性的年轻女学生的形象。
B.作者运用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描写,塑造了一个内心细腻、多愁善感的女性形象。
C.作品借助这个内心细腻的女性形象,表达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美的期待和渴望,也传递了追求美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D.“她”极富浪漫情怀,渴望追求美、享受美,但这种美好的愿望在“文革”中被压抑、被戕害,作品借此对“十年动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7.课文中除了“距离美”“曲线美”,还有哪些美?
                                                                            
                                                                            
8. 怎样理解《美》一文中暗含的哲理性?
                                                                          
                                                                            
9. 读了《美》文对我们发现和欣赏美有怎样的启发作用?
                                                                            
                                                                            
【我的反思】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编制:付娟                审核:雷蓓蕾           审批:张慧玲
课题:《都江堰》           使用时间:2014.5.16     编号:X3020301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2.能力目标: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3.情感目标: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现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他是20世纪90年代最受争议的作家,他的作品都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议。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从《文明的碎片》到《霜冷长河》,他以深沉的理念,把人生底蕴、人生意义及自然之美统合在一起,形成余秋雨所特有的散文。时至今日,他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又为我们勾勒出人类文化磅礴壮伟、坚韧延绵、脆弱细腻的不同面貌。
2.写作背景
为了寻找中华文化的灵魂,余秋雨在长期钻研典籍后离开书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辞职远行,考察并阐释了大量中华文化的遗迹。他所发现并写到的地点,后来大多成为海内外民众争相游观的热点。在这过程中,他又创造了“文化大散文”的崭新文体而开启一代文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晚期开始,为了对中华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他与凤凰卫视合作,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行四万公里当今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亲身考察了人类全部重要古文明的遗址。
3.文体知识
文化散文”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或“散文创作上的‘理性干预’”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是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文化散文形成了“秋雨文化现象”。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魅力就在于:他在散文的传统模式上有了创新和发展,以大篇幅、大容量吞吐古今、驰骋万里,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和议论;他把对历史和文化的沉重反思,与对中国传统文人人格的强烈关注,借秀丽的山水风光为载体进行深刻的述评,凸显了山水胜迹背后的文化内涵,抒发了对历史与文化的独特感受。另外“余氏两难结构 ”和散文创作中的“戏剧表现”,使他的散文具有了小说化的艺术形式,使文章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余秋雨对文化散文这一文体大胆的探索与尝试,为当代散文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艺术发展空间。
【自主测评】
1.字词注音。
颓壁残垣(    )  惊悸(    )    庇护(    )   修缮(    )  卑处一隅(    )
力(    )      强悍(    )   铁戟(    )  遴选(    )  韬略(    )
然心动(    )  诘问(    )   傩戏(    )  衮衮(    )诸公
2.解释词义
圭臬                                砭肤                                
焕然一新                            众目睽睽                           
浚理:                                衮衮诸公:                           
【文本探究】
1.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2. 第一部分中,着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结合文本分析。
                                                                           
                                                                              
                                                                               
3李冰精神的实质是什么?作者对李冰的评价是什么?
                                                                              
                                                                              
    
一、初读文本
学习方式:自主梳理
在导学案“文本探究”题1的引导下,梳理感知课文内容。
二、再读文本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在“文本探究”题2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把握文章主题。
三、延伸探究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结合导学案“文本探究”题3练习,深入体会文章情感内涵。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  
A.邈远(miǎo    选(líng    理(jùn    颓壁残垣(yuán
B.长锸(chā     圭臬(niè     问(jí     然心动(péng
C.修缮(shàn    震颤(chàn    汩(gǔ    然含笑( ǎi
D.喧嚣(xiāo    养( rú     塌(dān    衮诸公(gǔn
 
2.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废弛   履历   众目睽睽  无所专攻  B.修缮   延伸  崇山峻岭  游目骋怀
C.圭臬 企盼   涣然一新  突发奇想   D.强悍 遴选 无与伦比   应运而生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个工程通过清除太湖污染严重的底泥,控制和减少内源污染,从而降低“湖泛”发生几率、范围和影响程度。  
B.“神七”的成功发射,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这靠的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取得的。  
C.巴以新冲突将成为奥巴马上任后遭遇的首个重大国际危机,这个危机将直接考验奥巴马的外交智慧和危机处理能力。  
D.针对近期各地早晨被大雾笼罩,能见度低,易引发交通事故,交通部门提醒广大驾乘人员,雾天要谨慎慢行,保证安全。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写的文章,笔走龙蛇,行云流水,给人一种流畅的美感,这与她从小受到的文学熏陶是分不 开的。
B.这个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经过一个多月的出国考察后认为,由于国情不同,国外企业的某些管理方法是不足为训的。
C.如今出版界的某些才疏志大者,平日不读书,却为了显示自己有文化,也凑到批评圈里作秀,写出的东西常常生搬硬套或削足适履,反而落下笑柄。
D.每当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生肖文化就会风行一时,马年祝贺一马当先、鸡年祈盼锦鸡报晓,这与人们憧憬美好生活的心理是分不开的。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要学会自我宽容,人世间没有无所不能的人,企求事事精通、样样如意只会让自己失去心理的平衡。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懂得了这些,不仅能确保你心理平衡,还能使你更快地向成功的目标推进
不要怕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
并且要集中精力去完成它
应先明了你可以稳操胜券的事
因为成就总是在经历失误的自然过程中获得
也不要对他人抱过高的期望,否则,就是自寻烦恼
A④③⑥②⑤①           B②⑤④③⑥①
C④③②⑤⑥①           D⑥① ②⑤④③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都江堰》一文,完成下面练习。
6.阅读全文,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 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第二部分描绘都江 堰的壮观图景,第三部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象。
B.首先,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文章以这样出人意料的新锐观点拉开了序幕,也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我以为三字说明这仅仅是作者自己的看法,和传统观点大相径庭,所以只能认为是一家之言,未必正确。
C.文章认为: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都江堰为老百姓输送清流的功能绵延至今;长城追求夸饰和炫耀,都江堰毫无所求只知奉献;长城讲排场,都江堰求低调等等。通过对两者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对比,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褒扬之情和对长城的贬抑之意。
D.文章推物及人,由对都江堰的关注自然推进到对工程建造者李冰形象的描写。作者通过对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实际为基点、质朴务实、无私奉献、大智”“大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高度赞扬了李冰的伟大精魂。
7、阅读文章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文章第一部分作者的总观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些角度对都江堰和长城进行了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8、阅读文章第三部分,文章第三部分作 者对李冰的评价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                                                                       _
9.文章除了对都江堰和修建者李冰进行评价和思考之外,还对现实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我的反思】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编制:付娟             审核:雷蓓蕾              审批:张慧玲
课题:《吻火》          使用时间:2014.5.19       编号:X3020302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想象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理解现代散文“小”与“大”的关系.
3.情感目标:理解人物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的表现技巧。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梁遇春(1904—1932),福建闽侯人,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他的散文从1926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后来集成《春醪集》(1930年)和《泪与笑》(1934年)出版。他的散文虽然总数不过五十篇,但是另辟蹊径,独具一格,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一家。
2.写作背景
《Kissing the Fire(吻火)》在梁遇春所有的散文中是最短的,而且不属于纯议论性的散文,它是为追悼一个朋友、追悼一个作家所写的特殊的文字。
3.文体知识
   在短短五百多字的篇幅中,作者既没有详细、全面地叙述徐志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浓墨重彩地书写与诗人交往的重大事件;而是通过精选两个最能体现诗人个性气质的“特写镜头”,即其“惊奇”的眼神和“吻火”的动作,传神地勾勒出徐志摩的个性灵魂和精神风貌,表现了作者对诗人亲吻人生火焰的人生态度和人格追求的高度赞美。
【自主测评】
1.字词注音。
子(  )   厌倦(  )   琐事(  )
2.解释词义。
情调:                                出乎意料:                                
垂头丧气:                            隔江观火:                          
生龙活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探究】
1.品赏“回想起志摩先生,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那双银灰色的眸子。其实他的眸子当然不是银灰色的”
                                                                              
                                                                              
2.品赏“难怪他天天惊异着,难怪他的眼睛跟希腊雕像的眼睛相似,希腊人的生活就是像他这样吻着人生的火,歌唱出人生的神奇”
                                                                              
                                                                            3课文列举了两种对待“火”的态度,它们有什么区别?结果如何?作者认为徐志摩属于哪种态度?
                                                                              
                                                                               
4.可悼念徐志摩的内容有许多,但作者只选取了“银灰色的眸子”和“吻火”两个特写镜头来表现,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初读文本
学习方式:自主梳理
在导学案“文本探究”题的引导下,梳理感知课文内容。
二、再读文本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在导学案“文本探究”题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把握文章主题。
三、延伸探究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结合导学案“文本探究”题的练习,深入体会文章写作技巧。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眸子(móu)  厌倦(juàn)      上了当(dànɡ)       隔江观火(ɡuān)
B.吻火(wěn)    讣告(fù)        一溜烟(liù)        天遂人愿(suí)
C.消逝(shì)    揭开(jiē)       应声虫(yìnɡ)       溘然长逝(hé)
D.火焰(yàn)    琐事(suǒ)       闷葫芦(mēn)        同仇敌忾(kà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猜迷      神秘      雕象      情调      琐事
B.兴致        厌倦        点燃        光辉        冷酷
C.凭添        登陆        密码        夯实        指摘
D.严谨        腐臭        上瘾        记律        火焰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来我们班实习的大学生热情奔放,知识丰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谁不佩服?
B.德国世界杯赛场上球星们精彩纷呈的表演,令球迷目不暇接,球场内不时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喝彩声。
C.作为一个芸芸众生,父亲像同村其他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D.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国家质量总局既要注重调查结果的公布,更要____________相关部门,要他们把好关,在质量检测本身多做文章。
(2)她的母亲一再提醒她,放学回家时,一旦发现住宅周围有_____________可疑的人徘徊或停留,应及时报告保安。
(3)干旱即使在汛期也存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是世界难题,___________现在是风干物燥降雨少的枯水季节呢?
A.敦促 形迹 况且         B.督促 行迹 况且
C.督促 形迹 何况      D.敦促 行迹 何况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语序,语意最连贯的一组是(  )
爱因斯坦非常重视想象力,他说:“①而想象力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因为知识都是有限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A⑤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⑤
C②①③④⑤     D①③②⑤④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吻火》一文,完成下面练习。
 
6.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精彩而独特的怀人散文。文章通过对徐志摩的灵魂世界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隔江观火”的人生态度的否定和对“吻着人生之火”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B作者悼念徐志摩的情感表现特点是热烈而张扬的。作者刻画了徐志摩的眼睛和动作,并以此来透视诗人的个性灵魂和精神风采,表现了一位精神知音对徐志摩的特殊情感。
C.作者将两种人生——怯懦的人生、勇于体验生活的“吻火”人生进行比较,从而表达了对徐志摩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人格精神独特魅力的赞美。
D本文的遣词造句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词语,但这丝毫没有妨碍文章的表达效果。本文这种平实自然的语言风格与徐志摩自然天真、了无心机的生活风格倒是非常吻合的。
 
7文章反复刻画了徐志摩的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章标题为《吻火》,其含义是什么?试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回答。
                                                                          
                                                                          
9.他天天都是那么有兴致,就是说出悲哀的话的时候,也不是垂头丧气”,原因是什么?
                                                                           
                                                                          
10通过读这篇文章,你看到了怎样的徐志摩?
                                                                          
                                                                           
 
【我的反思】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编制:曹淑芳            审核:雷蓓蕾             审批:张慧玲
课题:合欢树            使用时间:2014.5.20      编号:X3020303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研读和品味作品,体会作者沉静淡然的语言风格所具有的情感张力。
3.情感目标: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感受母爱、学会珍惜。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等。
2.写作背景
作者史铁生成长的每一刻都有深厚的母爱伴随左右,让作者记忆犹新的,除了母亲生前的那些的对话、场景,还有那棵合欢树。
3.文体知识
史铁生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
 
【自主测评】
1.字词注音。
呛(    )  敷(    )  熏(     )  灸(    )  虔(   )诚   瞎逛(   )          
2.解释词义。
茂盛:                                  虔诚:                                    
安慰:                                  惊惶:                               
侥幸:                                  侍弄:                               
【文本探究】
1作者写了人生中哪几个年龄段“我”和母亲的哪些事情?从中我们能感受到母亲怎样的形象?
                                                                              
                                                                             
                                                                                 
2. 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合欢树,合欢树有怎样的含义?
                                                                           
                                                                                     
    ,                                                                                
                                                                                        
3作者力图表现母爱这一宏大而深刻的主题,却故意选取了最平凡的生活场景,这体现了散文的“以小见大”特点。为了能够“以小见大”,作者在本文中借助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
                                                                               
                                                                            
                                                                           
                                                                                     
 
    
一、初读文本
学习方式:自主梳理
在导学案“文本探究”题1的引导下,梳理感知课文内容。
二、再读文本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在“文本探究”题2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把握文章主题。
三、延伸探究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结合导学案“文本探究”题3练习,深入体会文章写作技巧。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虔诚qiān     熏xūn      晃动huàng
B.胯上kuà      灸jiǔ      偏方piān
C.够戗chuāng   逛guàng    含羞草xiū
D.茂盛mòu      瞪dèng     尔ǒu 
2.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
A.(她)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念叨:说。)
B.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惊惶:惊慌。) 
C.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虔诚:恭敬而又诚意。) 
D.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抖:哆嗦,晃动。)
 
3.本文的体裁是(  )
A.记叙文    B.文学评论    C.回忆性散文    D.小说 
 
4.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喜欢它的美丽的花。 
B.“我”对合欢树的态度变化主要是因为在“我”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中更多地包含的是悲痛和愧疚。其中最令“我”悲痛的是母亲当初的希望都实现了,她却不在了。
C.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它是母亲栽种的。 
D.我一直不喜欢看合欢树,因为母亲去世了,它却活着。
 
5.判断题 
“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会,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从母亲照料合欢树的过程能看出是她照顾“我”的写照。(   ) 
通过分析品读,我们发现这棵合欢树并不是一棵平常的树,它牵系着史铁生母子之间的深情。(   ) 
课文写母亲对“我”的爱,应该以“我的母亲”为标题。(   )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合欢树》一文,完成下面练习。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D.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章,比获奖更重要。
E.“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7.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8. 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
                                                                           
                                                                                 
                                                                                             
                                                                                   9. 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我的反思】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编制:曹淑芳            审核:雷蓓蕾             审批:张慧玲
课题:森林中的绅士      使用时间:2014.5.21      编号:X3020401
☆ ☆ ☆ ☆ ☆ 课 前 预 习 ☆ ☆ ☆ ☆ ☆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把握课文对豪猪的描写,总结出豪猪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拟人的手法,揣摩文章细腻而生动的语言;学习本文抓住特征,从不同方面介绍事物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关于人类生存的启示。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子夜》;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子夜》是其代表作。
2.知识链接
豪猪,别名刺猪,体形肥胖,全身棕褐色,体背部密布长刺,最长的可达343毫米,豪猪体重10公斤左右。豪猪生活在林木茂盛的山区丘陵,在靠近农田的山坡草丛或密林中数量为多。豪猪在我国陕西、四川、广东、广西、福建、安徽和江西等省都有分布。
豪猪行动缓慢、反应较差,夜出觅食常循一定的路线行走,并连续数晚在同一地点觅食。豪猪在冬季有结群聚居的习性。豪猪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历代宴席之珍品。豪猪肉以及胃还可以入药。
 
【自主测评】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仿(   )    wǎn 然(   )    摇yè(   )     笨(   ) 
钩(   )    qī凉(   )      收lǒng(   )   睡(   )         
2.解释词义。
得天独厚:                            逍遥自得:                            
方正持重:                            知难而退:                                
【文本探究】
1.你觉得豪猪像风度翩翩的绅士吗?为什么?
                                                                            
                                                                                  
                                                                                          
 
2.“得天独厚”的”绅士”豪猪为什么面临“绝种之忧”?豪猪的种族命运揭示了什么哲理?
                                                                            
                                                                                
                                                                                                                                                               
3.本文描写了豪猪的形态、动态、神态以及生活状态,这是文章的“实”。文章并只是纯粹在描写豪猪,而是借此表达对社会人生的一种思考,这是文章的“虚”。那么“实”是如何向“虚”转化和升华的呢?
                                                                               
                                                                                   
                                                                                
                                                                                      
☆ ☆ ☆ ☆ ☆ 课  堂  学  习 ☆ ☆ ☆ ☆ ☆
一、初读文本
学习方式:自主梳理
在导学案“文本探究”题1的引导下,梳理感知课文内容。
二、再读文本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在导学案“文本探究”题2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把握文章主题。
三、延伸探究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结合导学案“文本探究”题3练习,深入体会文章写作技巧。
 
☆ ☆ ☆ ☆ ☆ 课  后  练  习 ☆ ☆ ☆ ☆ ☆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毫猪   绅士   矮胖胖
B.摩仿      钢针      湿温
C.潇洒      悠闲      懒散
D.钦配      宛然      尊躯
2.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重(稳重)                 绝妙(极巧妙)
B.战术(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  脆弱(软弱)
C.摇曳(摇荡)                 安逸(安闲舒适)
D.惘然(失意的样子)           寒心(因失望而痛心)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敌人也许很狡猾,并不进攻,却悄悄地守在旁边________机会。
②几朵“云霓”始终挂在我们的眼前,时时________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
③到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了,他________地摸着胡子,长长地松了口气。
A.静候      维持      踌躇满志
B.静候      保持      踌躇满志
C.静候      维持      自鸣得意
D.等候      保持      自鸣得意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A.它不喜群的生活,所以也并非完全孤独,由此可见它在“待人接物”上多么有分寸。
B.别的野兽身上要是刺进了几十枚这样的空心针,居然会有性命之忧,因为这些空心针是角质的。
C.我不打算在这里来下结论,可是我因此更觉得豪猪的“生活方式”叫人看了寒心。
D. 但正像我们的可敬的绅士们尽管“得天独厚”、优游自在,因此也常常要无病呻吟一样,豪猪也喜欢这调门。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太湖风景名胜区素以宏大的层次、丰富秀丽的湖岛山水风光而著称,苏州沿太湖地区尤为得天独厚,山林丰茂、花果飘香,文物古迹遍布其间。
B. 可以在一些滋味不坏的灌木丛中玩上一个整天,很有教养似的边走边哼,逍遥自得,无所用心,宛然是一位乐天派。
C.70多岁的欧阳院士进行科普演讲总是方正持重、激情满怀,全场观众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D. 财政司司长今天指示了金管局动用外汇基金,在股票和期货市场采取适当行动,令投机者成本增加,希望他们知难而退。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森林中的绅士》一文,完成下面练习。
6.下面对文章内容及语言特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文采用诙谐、幽默、讽刺的笔调,形象地描写了豪猪的形态、动态、神态以及生活状态,突出展示了其“森林绅士”的独特本质,含蓄而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
B. 描写豪猪的形象实际是为了表现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态度,对于豪猪式的“绅士风度”,作者是有否定也有肯定,而否定多于肯定。
C.本文语言具有很强的讽刺性。如“得天独厚”“青出于蓝”“乐天派”“绅士”“挨打”“镇静”“尊躯”“可敬”“很有教养”等。
D.本文的语言简洁有力。在现代白话文中适当夹杂文言的词语,如“长短有定”“殊堪钦佩”“尊躯”等不仅简洁精练,而且很有表现力。
E.本文还灵活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如“青出于蓝”是反语,“好像根本没发生什么事情似的”是比喻,“待人接物”是拟人等。
 
7. 找出两处文章对豪猪的传神描写,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8. 文章的结尾写道:“可是我因此更觉得豪猪的‘生活方式’叫人看了寒心 。” 这种不慌不忙、潇洒悠闲、逍遥自得的生活方式为什么让人“寒心”?
                                                                           
                                                                                
                                                                                                            
                                                                             
9.豪猪的生活方式、命运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联系现实简要阐述,不少于100字。
                                                                            
                                                                                    
                                                                                        
                                                                                               
                                                                  
【我的反思】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编制:牛锋               审核:雷蓓蕾             审批:张慧玲
课题:云霓               使用时间:2014.5.22     编号:X3020402
【学习目标】
1、了解云霓有什么特殊含义。
2、品味形象化的语言,了解丰子恺散文的语言特色。
3、理解作者个人的创作与民族前途命运的紧密相联的民生思想。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浙江人。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1927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漫画册《子恺漫画》,后出版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等。其散文情感真诚蕴藉,笔法自然洒脱、形式灵活多样,能于平凡琐细处寓深意,在淡泊飘逸中见真情,并兼有诗情画意与幽默情趣,在现代散文中别具一格。
2.写作背景
丰子恺先生早年受过佛教影响,他的早期散文以描写儿童生活与探讨社会人生问题为主。《云霓》正是这种题材的作品。本文是著名画家丰子恺为自己的画集所撰写的序言。“云霓”既是该画集卷首画的名字,又是该画集的题名,又被作者特意拈出当画集序言的标题。这不仅表现了作者对“云霓”的特别偏爱,而且暗示出“云霓”在画集和文章中特殊重要的位置。
【自主测评】
1.字词注音。
(   )   烟(   )   关(   )  葛覃(   )  黄发垂(   )
薄荷(   )   港(   )   沉(   )  银(   )  然下雨(   ) 
糠粞(   )   啖着(   )   喘息(   )  (   )  不暇愁热(   )
2.解释词义。
黄发垂髫:                                   啖:                          
沛然下雨:                                   粞:                          
【文本探究】
1、作者为何以“云霓”为题?在去年夏天的这件事中,云霓起着什么作用?
                                                                              
                                                                             
2、从文中看,作者为何给自己的画集取名为《云霓》?
                                                                               
                                                                              
3、这“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指的是什么?几朵“云霓”可以指什么? 
                                                                              
                                                                               
4、云霓的内涵是什么? 探讨《云霓》中的“实”和“虚”。 
                                                                              
                                                                              
 
    
 
一、品味标题,揣摩文章大概内容,完成《导学案》文本探究第1~2题。 
二、结合文章的写作年代、时代背景,完成《导学案》文本探究第3题。 
三、深入探究 ,探讨云霓的内涵及文本“实”和“虚”的关系,完成《导学案》文本探究第4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烟囱(tōng)  港汊(chà)   矗(chù)立
B.薄(bó)荷      云霓(ní)      垂髫(tiáo)
C.啖(dàn)着     关雎(jū)      怦(pīng)然
D.糠粞(xī)      抽搐(chù)     轻飏(yáng)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葛覃   渲泄   脱口秀   黄发垂髫   集思广益
B.沉淀   提纲   光辐射   沛然下雨   缭人情思
C.银锭   充塞   挖墙角   不暇愁热   穷兵黩武
D.喘息   针砭   度假村   世外桃源   不胜其烦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某市原副市长许运鸿家教不严,其妻儿收受贿赂80多万元。有人认为,许运鸿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因为他事先不知,所以罪不容诛。 
B.日本在钓鱼岛争端上明显处于下风,企图通过将钓鱼岛问题国际化的“小动作”来挽回颓势,根本是无济于事。
C.这种建筑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土屋村的居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继续着黄发垂髫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D.五一期间,通往中华恐龙园的新区大道上人流如潮,接踵而至,形成一道假日旅游的亮丽风景线。
 
4.下列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宋林认识杨某后,利用职务影响将其安排到华润的合作方瑞银集团香港和上海分支机构上班,是宋林收受贿赂和洗钱的重要渠道。
B.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将再度来京演出,实现了外国演出团在京演出超过7次的纪录,在其演出的艺术历程中也是唯一的一次。 
C.虽然飞机与同步卫星“握手”的通讯信号无法得到完整的通讯信息,但是在深度挖掘后,仍然成为寻找MH370的“救命稻草”。
D.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地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1世纪的今天,正确对待任何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  
 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资料都取自大自然                     
③有的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征服自然”                                      
④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会报复的                                           
⑤他们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他们的行动没能跟上                                          
⑥从表面看,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A. ②③①④⑤⑥            B. ②③⑥④①⑤       C.  ③①⑤②④⑥         D. ③④②①⑥⑤。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云霓》一文,完成下面练习。
6、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先回忆往事,介绍作画《云霓》的缘由;再回到现实,点名写作《云霓》序的目的和内在的涵义。
B.“这是去年的夏天的事”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作者显然想借此种刻意反复表示强调之意。
C.作者用语形象,如“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为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一句就很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D.本文标题是“云霓”,前半部分却用较长的篇幅详细描绘人们在“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中备受煎熬的无奈与辛酸,大量的文字与主题若无关系,正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文体特征。
E.作者以“云霓”命名画作、画集,在为画集撰写序言时又以“云霓”为标题,充分体现出作者对云霓的偏爱。
7、前三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8、①“我现在为什么在这里重提旧事呢?”一句中,“旧事”指什么?
                                                                              
                                                                              
②“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一句有什么含义?
                                                                              
                                                                              
9、作者对太小太少的几朵云霓偏爱有加,联系全文,概括作者喜爱云霓的根本原因。
                                                                               
                                                                              
                                                                              
                                                             &, nbsp;                 
 
【我的反思】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编制:牛锋                 审核:雷蓓蕾             审批:张慧玲
课题:埃菲尔铁塔沉思     使用时间:2014.5.23    编号:X3020403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借登塔所作的人生思考,了解埃菲尔铁塔形象的内在意义。
2.理解文章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张抗抗, 1950年生,女,浙江杭州人。有长篇小说《隐形伴侣》,短篇小说集《爱的权利》,散文集《橄榄》等。
2.埃菲尔铁塔
1889年正值法国大革命爆发100周年,法国人希望借举办世博会之机留给世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1851年伦敦举办万国博览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之后,巴黎更是不甘落后。 法国人一直想建造一个超过英国“水晶宫”的建筑 1886年开始举行设计征集方案,其宗旨为“创作一件能象征19世纪技术成果的作品”。应征作品达到了700件,最后中选的是建筑师埃菲尔提交的有关建造一座1000英尺高铁塔的设计方案。 
1887年2月14,铁塔正式开工后的19天,埃菲尔接到了发表在当日巴黎《时代报》上由一批艺术家和建筑师联合签名的抗议书,名为《反对修建埃菲尔铁塔》,抗议书的内容是:“我们深爱巴黎之美,珍惜巴黎形象,现在以法国色彩被蔑视、法国历史遭威胁的名义,义正辞严地抗议这座修建在我们美丽首都的心脏位置的荒谬的怪物。请诸位设想一下,巴黎的美丽建筑怎么能与一个使人头晕目眩、怪异可笑的黑色大烟囱放在一起?黑铁塔一定会用它的野蛮破坏整个巴黎的建筑氛围,令巴黎建筑蒙羞,巴黎之美将在一场噩梦中彻底丧失。这是滴在纯净白纸上的一滴肮脏的墨水,是魔鬼强涂在巴黎美丽脸庞上的可怕污点。”最要命的是列在抗议书下面的签名在那一瞬间几乎把他击倒:古诺德、莫泊桑、左拉、小仲马、科佩、勒孔特、波吕多莫、布格鲁、麦索尼、萨乐杜、克尔尼、布洛伊、魏尔兰、胡斯曼……联名达300人之众,几乎囊括了当时法国各艺术领域的头面人物,其中“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更是扬言:“巴黎如果建成铁塔,我要永远离开这个城市。”  
埃菲尔铁塔历经了百年风雨。20世纪初无线电技术出现后,再没有人提起要拆除铁塔,因为是巴黎最高点,铁塔上的无线电设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截获了大量敌军密电;铁塔曾经被纳粹占领,差点被纳粹毁掉,终又回到人民手中;铁塔曾被用作气象观测站、航空通讯台、电台和电视发射站,不过最终还是回归到观光这个主要的用途,成为巴黎的“摇钱树”;铁塔上也经常有惨剧发生,第一个从铁塔上跳下去的是一位裁缝,他为自己缝制了一个蝙蝠翅膀的衣服,他以为自己能飞起来,但是很遗憾他没有成功。
这个为了世界博览会而落成的金属建筑,曾经保持世界最高建筑45年,直到纽约克莱斯勒大楼的出现。 艾菲尔铁塔由250万个铆钉连接固定,而且据说它对地面的压强只有一个人坐在椅子上那么大。塔的四个面上,总共铭刻了72个科学家的名字,都是为了保护铁塔不被摧毁而从事研究的人们。 
【自主测评】
1.字词注音。
瘦(   )     抽搐(   )     颤栗(   )     矗立(   )    
立(   )     膜拜(   )     轻飏(   )     鞭笞(   )  
眩晕(   )     勒紧(   )     憎恶(   )     铁匣子(   )
2.解释词义。
安然无恙:                               纹丝不动:                                
标新立异:                               独一无二:                                     
【文本探究】
1.文章分几个部分,各写什么?
                                                                              
                                                                              
2.作者笔下的埃菲尔铁塔有哪些特点? 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作者这样写铁塔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请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评述。
                                                                               
                                                                              
3.请概括本文“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
                                                                              
                                                                               
4.你读了这篇散文,得到哪些启示?
                                                                              
                                                                              
 
    
一、初读文本,理清思路。
在导学案“文本探究”题1的引导下,梳理感知课文内容。
二、再读文本,合作探究课文“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
    在导学案“文本探究”题2、3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把握文章主题。
三、延伸探究,拓展思路。    
结合导学案“文本探究”题4练习,深入体会文章写作技巧。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窥视(kuī)   轻飏(yánɡ)  坠落(duò)      颤栗(chàn)
B.逃遁(dùn)     抽搐(xù)      鞭笞(chī)      矗立(chù) 
C.怜悯(mǐn)     无恙(yànɡ)    淹没(mò)       憎恶(zēng)
D.纤绳(xiān)    笼罩(lǒnɡ)    晃悠(huànɡ)    眩晕(xuàn yū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绝境  隔绝  兀立  博物馆  钢揽铁索
B.压抑   赡仰   膜拜   铁匣子   文丝不动
C.抚摸   挑逗   鞭笞   望远镜   断裂倒塌
D.耐心   淡漠   勒紧   塞纳河   标新立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在工业革命的辉煌中屹立的巨人,似乎野心勃勃地要同那天边席卷而来的新浪潮做一番耐力的较量。
B.它不会退出,虽然它已是上一个时代的标记,一百年前它却曾经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在一片嘘声中,诞生于巴黎城的古迹之中。
C.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有一日它终会化成一堆废铁,但它曾经无独有偶的存在过。
D.巴黎城,平安无事地静卧在绿丛带似的塞纳河两岸。只是小轿车变成了玩具,房屋变成了模型,人呢?可惜我没带望远镜。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以蔬菜为主的饮食不但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以及其他有利健康的营养素,而且它们还有助于缩减腰围。所以,专家建议多吃蔬菜。
B.由于马来西亚各个机构和政府分支对登上飞机的人数和是否登机数给出了相互矛盾的说法,使外界对登记者的身份和目的一直怀有猜疑。
C.一艘载有470余名乘客的“岁月”号客轮在韩国西南部海域发生浸水事故沉没,沉船的原因是由于客轮内部浸水而造成的。
D.自幼脑瘫、没上过一天学的湖北罗田县青年郑心意的事迹被拍成视频发到网上,感动中国数以万计的网民,他也被誉为“中国阿甘”。
 
5.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为建立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所做的工作, 为促成制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作出的杰出贡献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埃菲尔铁塔沉思》节选段落,完成6~9题。
    我们走出透明的铁匣子,阳光似乎仍然是那么不冷不热。天空仍然是那么不远不近。巴黎城,安然无恙地静卧在绿丛带似的塞纳河两岸。只是小轿车变成了玩具,房屋变成了模型,人呢?可惜我没有带望远镜。
    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高了(虽然我永远也弄不清那个数字),——我有多高铁塔就有多高。那是一座有弹性的铁塔呀。
    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大了,——“那是巴黎圣母院!”“那是蓬皮杜艺术中心!”“那是蒙马特教堂!”“那是小纽约!”
    巴黎多大铁塔就有多大。也许还不止。一本书上说过,万里远无云时,塔顶上可望到外省……
    从神经中解放出来的风,无忌地挑逗着铁塔,摇撼它、敲打它。
    我曾以为那历经一百多年风雨的朽铁会呻吟,会晃悠颤栗……据说它的最大摆度是十八厘米,此时它却纹丝不动,不必担心它会断裂倒塌。这在工业革命的辉煌中屹立的巨人,似乎雄心勃勃地要同那天边席卷而来的新浪潮作、一番耐力的较量。它不会退出,不会退出的,虽然它已是上一个时代的标记,一百年前它却曾经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在一片嘘声里,诞生于巴黎城的古迹之中。
    塔顶平台上游人如云,这威严古板的铁塔。我原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将那各种肤色各种头发的孩子都拥在你的怀里,一任他们纵情玩乐、观赏,又走散去,天涯海角,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影,在你的视野里……
    有一对少年在塔顶的窗边接吻,多么高的吻。有一对青年在电梯里接吻,多么快的吻。铁塔是仁慈的,温暖的。假如我不到铁塔来,我将永远对它存有那么无知的偏见和戒心……
    我不知我应该怎样下去,或者说,我希望永远也不要再下去。人到达过那样的高处,对地面便有了淡漠;人有过那样的恐惧,对安全便有了蔑视;人走近过那蓝色的梦想,又不得不回到原处,便尝到探险的悲哀。因为那不是山的高度,不是悬崖的恐惧,而是人在一个世纪之前的真实创造,是一个永远矗立的丰碑。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有一日它终会化成一堆废铁,但它曾独一无二地存在过。
当它存在的时候,在巴黎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它雄奇,却也孤独。它没有对话者。只有风,只有云,只有飞鸟,是它寂寞的伴侣。无数双温热的手抚摸它冰凉的铁杆,它的内心却依然孤独。
11它从没有对人说过,当年曾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的铁塔,后来为什么变成了巴黎城市的一个象征。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本使用了排比句法,以对偶句式及三个以上的词组或句子来表现作者的独特感受,使文章语言很有气势,这样的语句结构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审美接受空间。
B.作者的感觉神经异常敏锐,感受心理也丰富细腻,带着比喻、拟人、对比、用典意味的诗性想象和心理感受极为独特的,又是真实可信的。
C.作者多处使用了“移情”技巧,“肆无忌惮”“挑逗”“摇撼”“敲打”“仁慈”“温暖”“孤独”等词语倾注着作者情感体验的内涵,读来既新鲜陌生,又意味绵长。
D.“我有多高铁塔就有多高”意指:埃菲尔铁塔其实也不是那么高,其高不高主要看登塔人的感受;登塔的人心有多高,铁塔就有多高。
E.作家抓住铁塔的特点,用睿智的语言揭示了铁塔的历史感与崇高感,以哲理的光辉映照出了铁塔的形象特质,从而引起我们的思索与遐想。
 
7.“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将那各种肤色各种头发的孩子都拥在你的怀里,一任他们纵情玩乐、观赏,又走散去,天涯海角,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影,在你的视野里……”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鉴赏其表达效果。
                                                                              
                                                                              
8.文中说,“我”想上去窥视埃菲尔铁塔的灵魂,最后有没有窥视到?如果窥视到了,那它的灵魂是什么?
                                                                              
                                                                              
9.试举例分析一下本语段中“虚”与“实”是如何体现的。
                                                                               
                                                                              
                                                                              
                                                                               
【我的反思】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编制:张   弦            审核:雷蓓蕾             审批:张慧玲
课题:葡萄月令           使用时间:2014.5.26     编号:X3020501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讨论简单了解本文严谨别致、详略有致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品味本文淳朴自然、闲适自在的语言。。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一代小说大师沈从文的弟子。他博学多识,情趣广泛,对书画、医道、戏剧与民间文艺都有深入钻研。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
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抒写自己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中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灵,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位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2.作品介绍
汪曾祺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
 
【自主测评】
1.注音。
茵陈蒿(  ) 木(  )    坑(  )     紧(  )    住(  )       窖(  )     泱(  )         奶(  )      铰(  )      果(  )
笤帚(  )     锹(  )         和(  )      括(  )
 
2、辨形组词
   
3.解释词义。
月令:                                泱泱:                               
摽:                                  磁棒:                                
沁人心脾                              璀璨琳琅:                             
【文本探究】
1.文中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雪,有何作用?
                                                                               
                                                                              
2. 文章围绕葡萄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重点写了哪些?为什么这样安排?
                                                                              
                                                                               
3文章是在怎样客观的记述中透露出作者怎样的主观情感和体验的?
                                                                              
                                                                               
 
    
 
一、初读文本
学习方式:自主梳理
在导学案“文本探究”题1的引导下,理解景物描写作用。
二、再读文本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在“文本探究”题2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把握文章主题。
三、延伸探究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结合导学案“文本探究”题3练习,深入体会文章情感。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铁锹(qiāo)  窖(jiào) 开(zhàn) 暖和(hé)
B奶(zuō)   藤(ɡū)    须(qiā)   碴(zhā)
C土(páo)   枝(jiǎo)   制(yān)   色(zhuó)
D.璀璨(càn)   果(biě)    懒(yōnɡ)  的(s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笤帚  土墩  协迫  邂逅
B.磨砂    荫庇    频律    即将
C.喝彩    炽热    笑靥    涣散
D.副刊    伫立    临摹    渡假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考试前适当地听听音乐、打打球、散散步,这些活动可以使紧张的神经________下来,有利于提高考试成绩。
②海尔公司产品售后服务非常周到,他们对出现质量问题的产品一律________,绝不让顾客支付维修费用。
③即使到了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________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
A.松弛  保修  甚至
B.松懈    包修    尤其
C.松弛    包修    甚至
D.松懈    保修    尤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2月10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迎来了降雪,对山东、河南、河北等数月未见一滴雨的旱区来说,毛毛小雪显得有些杯水车薪
B.我们协会一定支持绮丽华王地板的发展,他的雄心壮志我们一定鼎力相助,我相信在座的企业家,都会鼎力相助的。
C.不管你为别人的利益做出了何种牺牲,如果你遇人不淑,请不要发牢骚,不要破口大骂,反而应该羞愧,因为你判断失误。
D.她的一切政令,都是以小皇帝的名义颁布的,谁反对她,就是反对皇帝,就是十恶不赦,罪不容诛。这就叫做“挟天子以令诸侯”。]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
B.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C.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卖旧书的盛会,每次我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里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
D.欧债危机 爆发之后,欧洲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葡萄月令》全文,完成下面练习。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
A.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篇地地道道的说明文,介绍一年之中与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等有关的“知识”,从一月到十二月,像记流水账一般。其实,倘若反复阅读就会发现,这是一篇相当别致的抒情文,其重心不在那些如同法则(“令”)的“知识”,而在于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趣与情调。
B.全文按十二个月来写葡萄的生长和收获过程,基本上平均分配力量,每个月份间有醒目的空行,层次清楚。
C.本文的写法属于那种“苦心经营的随便”,文字如行云流水,展现着作者的胸怀、学养和志趣,既熠熠生辉,又摇曳多姿,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妙处。
D.这篇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结构散漫、随意,全篇以十二月份为基本框架、以葡萄的生长为基本线索,来组织文字。“形散而神不散” 是散文的一般特征,但本文将这一特征推向了极致。它看似没有章法,不刻意求工,实则体现了更高意义的严谨,显示了作者非同一般的境界和笔力。这是一种摆脱了起承转合的羁绊,真正做到挥洒自如、随心所欲、无意为文的境界,行当其所行,止当其所止。
E.本文的语言是一种平淡的语言,不斧凿、不堆砌,力求准确、简洁,崇尚朴实自然,在意境上下功夫,显得疏淡、雅致而含蓄。
 
7.阅读语段从“四月,浇水。”到“就变成了青枝绿叶的一大片。” 翻译文中引用的《图经》中的句子。
                                                                              
                                                                             
8. 文中多用句号,有什么作用?
                                                                              
                                                                            
9. 通过此文可以看出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
                                                                               
                                                                            
 
【我的反思】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编制:张  弦            审核:雷蓓蕾            审批:张慧玲
课题:光、树            使用时间:2014.5.27     编号:X3020502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层次内容。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景抒情的。 
3.情感目标:探索作品的丰厚意蕴,并结合实际,体悟作者强烈的生命体验。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杨必(1922-1968),是钱钟书夫人杨绛的妹妹。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无锡。曾就读于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文系。解放后在国际劳动局担任英语翻译,1952年任教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68年因病去世。译有《名利场》。
林燿德(1962-1996),本名林耀德,生于台湾台北市,原籍福建厦门,先祖侨居于缅甸仰光市。先后毕业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私立天主教辅仁大学法律系财经法学系。后为专业作家,中国青年写作协会秘书长。1977年开始创作生涯,次年发表诗歌和散文作品。
 
2.作品特点
《光》:作为大家都熟悉的光,作者却用精细、绵密的笔给我们讲述了一天之内光的变化以及带给人们的感受,让我们更深入地领悟自然,领悟人生。
《树(节选)》:文坛多面手林燿德集现代诗、小说、散文、戏剧、评论等文类创作于一身,却有较为集中的观照焦点和一以贯之的风格脉络。一方面,他感应于身处其中的现代机械文明而高举“都市文学”旗帜;另一方面,他又对日渐逼近的后现代信息文明有着格外敏锐的感受,并将此反映于作品中。因此,横跨于“现代”和“后现代”成为其创作的一个主要特征。或者说,林燿德是台湾社会从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过渡阶段的具有前瞻性时代高度的文学精灵。
【自主测评】
1.注音。
然(  )   庶民(  )   馨香(  )    氖灯(  )      晨曦(  )      萦绕(  )      倏忽(  )      窸窣(  )    嘿然(  )      褊狭(  )
2辨形组词。
     
3.词语解释
乖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褊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泫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离光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遇而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差可比拟: 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探究】
1. 《光》这篇散文写了哪几样事物?
                                                                             
                                                                             
                                                                              
2.《光》这篇散文体现了作者写作思维的什么特点?
                                                                               
                                                                              
                                                                              
 3. 如何理解《树(节选)》一文中各类树的不同特点及其象征意义?从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意绪?
                                                                              
                                                                            
                                                                          
                                                                                
           
    
 
一、初读文本
学习方式:自主梳理
在导学案“文本探究”题1的引导下,梳理感知课文内容。
二、再读文本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在“文本探究”题2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领悟自然,感悟人生。
三、延伸探究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结合导学案“文本探究”题3练习,深入体会文章内涵。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谦逊(xùn)      (jī)     (chěnɡ)
B.镶滚(xiānɡ)      (yì)       线(línɡ)
C.砍斫(zhuó)       打噎(yē)      干涸(hé)
D.省思(shěnɡ)      大厦(shà)      (duó)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陆离光怪  蕴藏  点缀  了望
B.荒谬可笑   篷勃   深邃   巍峨
C.娇艳欲滴   携手   阴霾   颓丧
D.平淡无奇   遨翔   骤然   瞭望
 
3.下列横线处词语正确的一项(  
①不论是否信教,圣诞树已经被人类当做一种季节的________、一种普世的意象。
②“从它的________来看,是血脉不足的表现,只要加以调养,应该没有什么大碍。”老中医捻着雪白的胡须平静地说。
虽然你的影子________不定,又淘气又不听话,它到底是你的一部分。
队长的话我________了很久才明白其中的意思。
A ①征候 ②症候   捉摸    琢磨
B ①征候 ②症候   琢磨    捉摸
C ①症候 ②征候   捉摸    琢磨
D ①症候 ②征候   琢磨    捉摸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随遇而安,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
B.角色的个性鲜明,是电视剧《康熙王朝》最值得欣赏的地方。甚至连配角都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C.树汁另有一种馨香,来自米黄色的木心,只有雪花晶体的无色之色差可比拟。
D.圣诞树在殖民时期毕竟附随着武装白人和前赴后继的神职人员光荣地征服了黑人非洲。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让人惊叹的是,这个个子矮矮的老人不是一般的老人,而是有着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德育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B.峨眉山、青城山等著名风景区,每年的国庆节都要接待数万以上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C.书法界的人士都知道,以满招损,谦受益这一流传千古的格言为内容的书法作品中,康熙的手迹最为有名。
D.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王定华表示,教师正当使用的、恰如其分的惩戒不属于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对学生的一切行动都给予包容、甚至迁就的做法。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9题。
一对菩提树谦逊地生长在都市的盲点。
在一块畸零地上,淡褐色的树身被穿过大厦间隙的阳光照得黄金般闪烁不已;到了夜里,即使无月,在路灯清冷的探照下表皮仍然显出有如月球表面的凹凸纹理和绝对寂静,一层惨白而莹亮的氛围继续地滑动其上,直至天明。
经历无数台风的袭击,两株菩提树在维持一长段紧紧贴卧地面的姿态后,树身猛然以一百五十度的弧线挺起,直直地把千枝万叶如同伞般撑起。
这不动的圣座。
近似心脏形的叶廓,在边缘镶滚着优美的曲线,尖细的末梢顺着主叶脉伸展成一道流逝在时空中的笔画,给滚动在嫩绿网路上的露珠儿开条滴落大地的虹迹。
坚实的树瘿,纠结盘缠,把成长的苦难紧紧压缩在一起,像老人手背上脆危而清晰的静脉瘤块,这正是木本植物与岁月天地顽抗后所残余下来的证明吧。在另一个超越时空的月圆之夜,一棵立在北印度的菩提树,这桑科乔木缓缓飘落下无数艳丽的花朵,继续灌溉着大地,一面柔和地覆盖在一个青年的双肩上,菩提树荫下的觉者释迦,正参透宇宙万有的奥义,在此刻安详地通过那迈入觉悟的临界点,任大欢喜沐浴着每个细胞、每一寸毛孔。
 
6.以下有关课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散文基本上以树为线索,描述了一天之内“光”的变化及其带给人的感受。作者关于“光”的感受极为细密,致使整篇行文也十分精细、绵密。
B.本文主要是写“光”,但不仅限于“光”,还写了黑暗(黑影)、声音等与“光”紧密相联的事物;作者也没有单一地写“光”,而是写出了“光”的不同变体,如晨光、阳光(日光)、月光、闪电、烛光等。
C.《光》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太阳只垂顾大自然的万物而无暇及于人为的事物,对比十分鲜明:“在朦胧中显得古色古香的点缀,在日光中只觉得陈旧破敝,在月光下显得神秘艳异的装饰,在日光中只觉得荒谬可笑,在灯光下显得娇艳欲滴的美人,在日光中每见得脂粉狼藉……”这种对比突出了太阳的“深入”“清晰”。
D.《树》是一篇谈论树的散文,文中谈及了菩提树、圣诞树和棕榈,在作者看来,这些树或者与一种信仰有关,或者代表了一种精神。
E. 本课的两篇散文都是从观察自然得来,也渗透着作者强烈的生命体验。《光》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大自然的精细观察和敏锐捕捉,写出关于“光”的深刻感受。《树(节选)》则显示的是作者对“树”这一寻常景物的沉思。
 
7.“一对菩提树谦逊地生长在都市的盲点”这句话在本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n, bsp;                                     
                                                                              
8.菩提树象征着什么?
                                                                               
                                                                              
9.谈谈你对“ 一棵立在北印度的菩提树,这桑科乔木缓缓飘落下无数艳丽的花朵,继续灌溉着大地,一面柔和地覆盖在一个青年的双肩上”这句话的理解。
                                                                               
                                                                              
 
【我的反思】
                                                                              
                                                                               
 
 
 
相关资料下载:《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