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诗歌鉴赏”教学案例
阅读次数:[]次
“诗歌鉴赏”教学案例
东湖中学 胡 凡
一、案例背景:
对于高三的复习备考来说,古代诗歌鉴赏是一个重点,也是学生的难点。一般的备考资料,将古代诗歌的复习分为: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对诗歌的意境却几乎没有涉及,但鉴赏诗的意境也是高考中重要的考点,2012年就有多个省份考察了诗歌的意境,并且,很多学生对意境的理解十分模糊,因此,很有必要就这一专题,进行单独训练,交给学生一些方法技巧。
二、案例主题:
诗歌的意境,是指诗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因此,答题时应包括画面和情感两个方面。本堂课事先设计相关的学习任务并以语文“导学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让课堂更高效。
三、案例过程:
(一)点评作业
师:王国维说:“诗以有意境自成高格”,意境是诗的灵魂,是诗的生命,而鉴赏诗的意境也是高考中重要的考点,那么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又怎样规范准确地答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讨,请看发给大家的学案,齐读的一首诗《题三闾大夫庙》。
题三闾大夫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结合全诗内容,说说三、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学生答案:
1.这两句话是说,在秋天,作者面对流淌不尽的江水,看到太阳刚刚落山,秋风刮起,把枫树林吹得萧萧的响,表达了作者寂寞的心情。(没有概括出意境)
2.描写了一幅萧瑟的秋天的图景。表现了诗人的怀才不遇,构造了一种感叹哀愁的意境。
3描绘了一幅秋日傍晚,黄昏时分,秋风吹拂枫树林,树叶飘落,发出一阵萧萧声的悲秋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深深的同情与怀念。
我让学生点评这三位同学的答案,从第三个学生答案总结出此类题的一般答题步骤:
第一步:抓住意象,描绘画面(景)第二步:紧扣特点,辨明意境(境)第三步:结合主旨,分析情感(情)因为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所以对这个步骤理解深刻,也就便于记忆。
接下来,让学生了解诗歌中常见的意境:孤寂冷清、恬静安详、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宁谧、雄奇壮美、生机勃勃幽僻冷寂、淡雅幽远、清新明丽、瑰丽雄壮、虚幻飘渺、高远深邃、凄美迷蒙,这样,学生做这类题就心中有数了。
(二)巩固训练
师:刚才,我们通过对昨天作业的讲评,归纳了这类题的答题步骤,现在,我们就用这个方法,完成下面的练习。请大家看巩固训练。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由于有了前面归纳的步骤,学生做这道题时显得容易的多,只是在描绘画面的时候语言显得生硬,因此,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参考答案:“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四野青绿,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生机勃勃、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请学生自己谈谈答案在描绘画面时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马上意识到,描绘画面时要加以合理的想象,让句子流畅、生动,有点诗味。
师:接下来,看宋词《唐多令》,大家在下面自由朗读,然后同座之间疏通大意。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写。
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这道题我采用了让学生上黑板呈现答案的方式,学生的答案比较规范,但对情感的把握不是很准确。当黑板上的同学写完后,下面马上有学生指出,应该结合诗后面的注释,因此,情感中还有“亡国之痛”。
(三)真题演练
师:刚才,通过三首诗的解题训练,同学们对这类题的答题步骤已经有了初步感知,下面我们来做一道高考题。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学科网ZXXK]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pì tí)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诗。(2分)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这道题难度较大,学生对意境的把握出现了分歧,一部分学生认为意境应该是雄浑壮阔,但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此诗的意境是萧瑟凄凉的,因此,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在这时加以引导,提示学生这首诗的创作朝代、题材,最后得出结论,此诗的意境是雄浑壮阔的。
四、案例反思:
本堂课是高三的一节复习备考课,学生对诗歌都具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对关键的概念还是模糊不清,此次课旨在让学生理解掌握意境的含义,了解意境题的命题方式及答题步骤,规范答题语言,这样,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但如何让学生乐意接收,不容易遗忘,是我要努力的,因此我力图寻找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的设计上,我以学生的作业引入,并出示几位学生的答案,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是本班学生自己的答案,其他同学参与十分积极,让学生自己归纳答题步骤,思考解题规律,比以往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效果要好的多。接下来的“巩固训练”和“真题演练”中,学生自觉地运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就显得自然和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