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考英语科的发展情况
阅读次数:[]次
[摘要] 为了完成为高校选拔人才和促进中学素质教育服务的双重任务,高考英语科长期以来一直在借助语言测试研究成果,根据中学英语教学情况进行着改革。本文以英语科在高考中作用的变化和该学科考查内容、试卷结构的逐步调整为线索,回顾了高考英语科三十多年来的发展情况,介绍了考试设计人员对考查内容和试卷结构进行历次调整的背景和意图,展示了该学科逐步确立测试重点和拓宽考试范围的历程。
 
[关键词] 三十年来,高考,英语,发展
 
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经过去了三十一年,这些年来,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文化的高度繁荣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高考外语学科中的一个语种,英语也在根据语言测试的研究成果和中学英语教学改革情况,适时地对考试内容和试卷结构进行着一次一次的调整,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局面。本文中,作者将根据相关史料,和大家一起回顾高考英语科三十多年来的发展情况。
 
一、  英语科在高考中作用的变化及其与中学英语教学的关系
1.      英语科在高考中的作用
外语是高考若干学科之一,长期以来一直与语文、数学一起列为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受到考生的广泛重视。目前,外语学科提供英、日、俄、德、法、西六个语种供考生选择,但选择英语的考生每年均超过考生总数的99%。由此可以看出,英语科在高考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在高考中分数权重的变化[2]
从恢复高考到成绩被按100%计入高考总分,外语学科经历了七年的时间。1977年,教育部宣布恢复高考,但仅要求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参加外语考试;当年的试题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制。从1978年起,全国开始统一命题,所有考生都可以参加外语考试,但成绩不计入总分,仅作为录取参考,没有学过外语的可以免试;而报考外语院校或专业的,在外语笔试成绩计入总分的情况下,还须进行口语考试。1979年,教育部在相关文件(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9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指出,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同时推动中小学的外语教学,将逐步把外语科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但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仅将报考重点院校考生的外语成绩按10%计入高考总分;报考一般院校的,仍只作为参考分处理。1980年,教育部根据外语教学的需要,考虑到当时中学开设外语的实际情况,决定将外语考试成绩按30%计入高考总分,但专科学校仍仅将其作为参考分使用;同时明确指出,将逐年提高外语学科计分比例(国务院国发[1980]98号文件)。1981年,教育部规定,本科院校应该将外语考试成绩按50%计入高考总分,专科学校是否计入总分由省、市、自治区决定。1982年,教育部按照国务院国发[1980]98号文件的精神,将报考本科院校考生的外语成绩按70%计入高考总分,同时指出,从1983年起,将按100%计入总分;报考专科学校考生的外语成绩是否计入总分,仍由省、市、自治区确定。为了回避多次统分、分类录取可能带来的各种矛盾,几乎所有省份都将报考专科学校考生的外语成绩计入了高考总分。
3. 与中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高考肩负着为普通高校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职责,但它同时对中学教学产生着巨大的反拨作用,因此,设计高考英语试卷时务必充分考虑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为中学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高考英语试卷设计的重要依据,它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即是高考英语科的考查内容,所要求的语言技能、情感态度等也会在英语试卷中得到体现。教材为教学实施所必须的材料,各个版本的中学英语教材均是高考命题的参考资料。需要注意的是,高考与中学教学在对学生所掌握知识和所具备能力的要求方面有密切的联系,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高中英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达到相应级别课程目标的要求,也就是说,使学生达到了相应级别的要求即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而高考是常模参照性的选拔性考试,其任务是将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再区分为若干不同的层次,供高校选拔人才之用。两者的任务和目的明显不同,因此,绝不应该用高考英语科的成绩来评价中学英语教学的水平。
 
二、  从考查内容和试卷结构的调整看英语科的发展
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优秀人才和有利于促进中学的素质教育是高考历来遵循的两大基本原则,在此原则的指导下,考试研究人员一直在不懈地对高考的各个学科进行着研究,并适时地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各个时期的试卷设计中,使各学科在考试的科学性方面稳步发展。恢复高考以来,英语学科专家在不同时期语言教学和测试理论的指导下,基于当时中学英语教学状况,对高考英语科的考查内容和试卷结构进行过多次不同程度的调整。根据这些调整结果,可以将高考英语科的发展大致分为八个时期。
 
1.        1977年[4]
这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当时,各地教学情况差别极大,但相同的是:没有教学大纲,没有规范的教材,难以调集相应数量合格的命题教师,而试卷设计和命题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命制的英语试卷在考查内容和试卷结构方面差别很大,难以进行统一分析。
 
2.      1978年-1988年[1]
1978年,全国高考试题开始由教育部统一命制。这一时期的英语试卷具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主要为:
(1)    试卷结构逐年调整。
十年来试卷的分析结果表明,英语试卷的结构每年都有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考查内容比例不同、题型类别不同、题型数量不同、各题型中小题数量不同。原因为:出于保密需要,命题班子逐年调整,而不同的命题班子对试卷设计有着不同的认识;另外,为了避免被猜中试题,不得不每年启用一些新的题型。
(2)    设计了大量单词和单句层次的试题。
基于当时的中学英语教学情况和考生的英语水平,每年的高考英语试卷都设计了大量单词和单句层次的试题。以1983年试卷为例,单词层次试题占全卷分值的26%,单句层次的占48%,篇章层次试题仅占全卷分值的26%,全卷中只有区区三篇英语短文。
(3)    以考查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为主,语言运用能力考查的力度很小。
当时我国的英语教学方法仍处于较为典型的“语法翻译法”阶段,各种各样的语法规则、句型练习是引领英语教材编写的主线。在这种情况下,高考英语试卷中设计了大量英语语言知识考查类的试题。仍以1983年试卷为例:全卷分为8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单词辨音,共16个小题,分值为8%;第二部分为改错型的拼写单词,共20个小题,分值为10%;第三部分为匹配型的单词释义,共16个小题,分值为8%;第四部分为句型转换,共8小题,分值为12%;第五部分为选择填空,共20小题,分值为20%;第六部分为给出一组选项的动词填空,共12小题,分值为12%;第七部分为句型操练式以汉译英为任务的完成句子,共7个小题,分值为16%;第八部分为阅读理解,给出两篇短文,设计了10个单词填空题和4个多项选择题。由此不难看出,语音、语法和词汇知识明显为全卷的考查重点,所占分值约为64%,翻译占全卷分值的16%,而阅读能力的考查仅占全卷分值的20%左右。
 
3.      1989年-1993年[1]
1985年,教育部决定在广东省进行高考标准化改革试验,拉开了我国考试现代化的序幕。所谓“标准化”是指考试的各个环节,包括试卷设计、命题、考务实施和分数处理,均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这无疑将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促进考试的现代化。高考英语试卷从1989年起开始按照标准化的要求进行命制,有了自己的英语名称[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 (MET)]。与以往相比,这一时期的英语考试发生了以下变化:
(1)    开始依据“考试说明”命题。
1988年底,教育部考试中心出版了创建以来的第一本考试说明“1989年高考英语科考试说明”。(T注:1998年,国家教委改称教育部,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相应改称教育部考试中心。1988年该职能机构称呼为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1987年成立))该“说明”为英语科命题的依据,向考生明确阐明当年考试的考查内容、能力要求、题型结构、赋分比例等,它的出版增加了考试的透明度,有利于克服命题的盲目性,有利于考生的复习备考。
(2)    多项选择题成为试卷中的主要题型。
这几年英语试卷的结构和各部分赋分基本稳定,大致为:第一部分,英语知识,共40个小题,占全卷分值的20%;第二部分,英语知识综合运用(完形填空),25个小题,占全卷分值的25%;第三部分,阅读理解,共20个小题,占全卷分值的40%;第四部分,书面表达,占全卷分值的15%。除书面表达外,其他部分均采用了多项选择题,小题数量为85个,占全卷分值的85%。
对英语科而言,大量多项选择题的使用有以下优点:其一,可以加大考试内容覆盖面;其二,能够有效保证英语科考试的信度;其三,可以缩短评卷时间,节省人力、物力;其四,容易进行定量分析。
(3)    语言运用能力成为全卷考查的重点。
分析各部分考查内容和试卷结构后会发现,考查语言运用能力的试题约占全卷分值的67%,其中52%为阅读能力(完形填空部分按半数计算),15%为写作能力。这样的安排符合语言教学与测试理论的相关原则: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语言知识的掌握;语言测试的重点也应该是语言运用,而非语言知识。令人失望的是,受当时中学英语教学状况和考试设施的限制,试卷中没有设置听力考查内容,但研究人员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缺陷,在试卷中设置了几个语音、单词重读、句子升降调测试题,同时在长远发展规划中对听力考查进行了适当安排。
(4)开始启用“书面表达”题。
写作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也是中学英语教学应该重点培养的一种能力。为了考查考生这方面的能力,促进中学英语教学,试卷中设计了“书面表达”题。该部分强调任务的真实性,每年都为考生设置了较为完整的交际情景,即时间、地点、目的、任务等,要求考生根据这一情景及特定的要求,组织好内容要点和自己的语言,写出连续的短文。
 
4.      1991年-1995年[1][3]
1991年,教育部组织专家着手研究高中毕业会考基础上的高考改革,并于当年在湖南、海南和云南推出了新的高考试卷。新高考英语试卷基于原MET设计而成,其英语名称为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 (NMET)。1991年至1993年,NMET和MET试卷在不同的省份使用,但使用NMET的省份逐渐增多,1994年在全国推开。NMET试卷在MET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下调整:
(1)    全卷分值调整为150分。
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此次高考改革将高考科目由原来的6或7科消减为5科,而该方案仍处于逐步推广阶段,将与原方案在全国并行一段时间。如果不对该方案中各学科的分值进行调整,势必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其一,同一所高校所招收不同省份考生的高考分数差异很大,一般人难以理解,可能会产生一些连带的负面作用;其二,高考科目的减少缩小了考试总分的区间范围,不利于高校对考生进行选拔。因此,教育部决定将每学科满分由原来的120或100统一调整为150。英语科据此对试卷结构进行了调整。
(2)    以单词拼写题替代“单词重读”和“句子升降调”题。
“单词重读”和“句子升降调”题使用几年后,考生对此类语音规则已经非常熟悉,使这类试题的难度大大降低,基本失去了应有的区分作用。同时,对考生“书面表达”部分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许多考生在单词拼写方面存在问题,于是,在试卷中设计了5个单词拼写题,希望利用高考的反拨作用,引导中学英语教学注意对语言基本功的掌握。
(3)    适当提高了单项填空题的分值。
出于分值分配和适当降低试卷难度的需要,提高了试卷中单项填空题的分值(由每小题0.5%提高为0.66%左右),使得语言知识类试题在全卷中的权重有些提高。
(4)引进了“短文改错”题。
MET试卷采用书面表达的形式对考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考查,但分值权重一直不高,原因主要为:此类试题评分误差较大,而过高的赋分会放大误差,影响考试的信度。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着手设计能够考查写作能力,但评分客观性较强的题型,于是推出了“短文改错”题。该题型有以下优点:首先,综合性强,可以考查到写作所要求的许多要素,如语法要素、修辞要素、结构要素等,可以有效提高“写”在全卷中的权重;其次,客观性强,虽要求考生书面作答,但答案唯一性较强,能有效避免评分误差,有助于提高全卷的信度和效度;最后,对中高档考生有较高的区分度,有利于试卷对不同层次考生的区分。
 
5、      1996年-1999年[1]
NMET试卷推出后,教育部考试中心即开始组织专家对其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研究。认真分析考生的答卷情况和中学英语教师的意见后,研究人员决定对NMET的试卷结构再次进行调整,此次调整的主要内容为:
(1)    用单句层次的单词拼写题替代单词层次的单词拼写题。
单词层次的拼写题题量、分值较小,未能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另外,该题型在表面效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引导考生切实注意对词汇知识的掌握,试卷引入了单句层次的单词拼写题。该类试题要求考生认真分析句子所提供的语言情景,根据要求写出采用正确形式的单词。该题型刚刚推出时,试题难度较大,但随后逐渐降低,说明考生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内容,题型的调整对中学英语教学产生了非常好的反拨作用。
(2)    减少了语法词汇类单项填空题的数量。
该部分小题的数量由过去的30个减为20个。
由单词层次向单句层次过渡,由单句层次向篇章层次过渡,是高考英语试卷设计发展的方向,在中学英语教学可以接受的情况下进行这样的调整势所必然。这样调整的结果是,语言知识类试题在全卷所占分值权重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3)    增加了补全对话题。
没有听力和口语测试(对非外语类考生)是高考英语试卷的一大缺陷,但当时的客观条件确实不允许进行这样的考查。在这种情况下,引进补全对话题可以适当弥补这一缺陷,提高整份试卷的效度。口头语言材料的引入也有助于引导学生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对中学英语教学有良好的反拨作用。另外,该题型适合于考查对上下文间逻辑关系的推断能力,可以有效拓宽阅读理解测试的广度与深度。
 
6、2000年-2004年
这几年中,高考英语科进行了以增加听力考查内容为重点的考试内容和形式的调整。1996年,全国各高级中学开始统一使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该“大纲”注重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听和说两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考试、考查”部分指出“测试的形式要包括笔试和口试或听力测试”,带动了中学英语师资力量的加强和语音设施的改善。与此相呼应,教育部考试中心1993年以来在高中会考和普通高考中进行了大规模考试中增加听力部分的可行性研究,积累了相应的听力考试考务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决定在高考英语试卷中增加听力部分,并针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学师资、办学条件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制订了过渡方案:200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向各省提供不含听力的高考英语试卷、听力部分占全卷权重13%的试卷和听力部分占全卷权重20%的试卷,供各省选择。2001和2002年,仅向各省提供含听力部分的高考英语试卷,某些条件不成熟的省可自行去掉听力考查内容,对其余试题的分数进行加权处理。2003年,如无特殊原因,各省均须采用含听力部分的高考英语试卷。这样,2003年高考英语科完成了在考试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一次飞跃。基于增加听力考查内容的需要,研究人员在原NMET的基础上又一次对试卷结构进行了调整,主要为:
(1)    去掉语音题,而代之以听力试题。
语音题是在试卷缺少听力考查内容的情况下,为了提醒中学教学仍应注意听力内容而设计的,试卷中增加听力考查内容后自然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2)    进一步减少了语法词汇类单项填空题的数量。
为了降低语法测试内容的比例、减少单句层次试题,在中学英语教学可以接受的情况下,英语科又一次减少了语法词汇类单项填空题的数量(由20个减为15个),在试卷设计的科学性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3)    去掉了补全对话题。
如前所述,该题型主要是为了增加试卷中口头英语的形式和内容而设计的,听力部分出现后就基本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
(4)    去掉了单词拼写题。
虽然该部分试题对中学英语教学有较好的反拨作用,但测量研究人员认为,以单句形式呈现的这些试题,考查内容单一,表面效度较差,不适于在高考英语试卷中继续存在。
 
7、2005年-?
作为高利害考试,高考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外语试卷中增加听力部分以来,每年的考试都会因各种原因出现不同的问题,如:听力设施故障、磁带问题、考务工作人员失误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试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权威性。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在2005年制订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从2005年开始,普通高校招生对考生外语听力测试不再做全国统一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地教育实际自行决定外语听力测试的考试形式、时间和计分办法,并将成绩在录取时提供给有关高等学校。”根据这一精神,教育部考试中心征询各省的意见后,决定每年向全国提供含听力和不含听力的英语试卷各一套,由各省进行选择。含听力试卷沿用了原试卷结构,而不含听力的英语试卷则是在1996-1999年试卷结构的基础上经过简单调整而成。
 
8、2007年-?
2003年,教育部在原“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订了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开始对中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试验首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进行,而参加试验的学生于2007年高中毕业,参加普通高考。为此,教育部组织进行了又一轮的高考改革。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考科目组的调整,二是考试内容的更新。山东和广东为自命题省份,在考试中心的指导下,根据本省情况,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分别制订了自己的“考试说明”,对试卷结构进行了调整。教育部考试中心则根据海南、宁夏两地的要求和“英语课程标准”的精神,对高考英语试卷的结构和考查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主要调整内容为:
(1)    增加词汇量。
    中学“教学大纲”中规定,高中毕业生应该掌握所列出的2000个左右英语单词和短语,而“英语课程标准”大幅度提高了在词汇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列出了3500个左右需要掌握的单词。考虑到考生的实际情况,针对“课程标准”中的词汇要求制订了分步到位的计划,即2007年从“英语课程标准”所提供的词汇中选取2500个,之后根据情况逐年增加。
(2)    阅读理解部分增加了“阅读填空”题。
上下文逻辑关系的理解是阅读理解能力的一项语言微技能,在语言学习中非常重要,但利用原有的多项选择题难以对其进行深度考查,因此,增加了“阅读填空”题,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内容,从所提供的若干句子中选取符合上下文逻辑关系的句子。这一方面拓宽了阅读理解考查的深度、广度,另一方面也丰富了高考英语科的考查形式。
(3)    改进了“短文改错”题。
“短文改错”题引入高考英语试卷已有十多年之久,该部分试题因其较高的难度和区分度而受到很多中学师生的欢迎,但同时也有很多人对这一题型提出批评,认为它所要求的改错和实际生活中的改错区别较大,任务真实性程度不够。为了继续发扬其优点,同时弥补真实性程度不够的缺陷,研究人员设计出了新的“短文改错”题。该题型以学生间相互修改作业为任务背景,自然而真实;错误可能出现在短文的任何地方,且允许有不同的改法,又使任务的真实性程度较原“短文改错”题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十多年来,为了帮助高校选拔更为优秀的人才,同时推进中学的素质教育,高考一直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作为高考外语学科中的一个语种,英语经历了由不计入高考总分到按100%计入总分的变化,在考查内容和试卷结构方面也在根据我国招生考试政策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进行着不断的改进。通过对题型、题量所进行的八次较大幅度的调整,英语科考试正在逐步地变化发展:测试重点逐渐由语言基础知识变为语言运用能力,单词或单句层次试题逐渐向篇章层次试题过渡,愈来愈重视所提供语言材料和测试任务的真实性,考查内容日臻全面。
 
 
[1] 国家教育委员会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1952-1997)试题及解答汇编(英语).1999.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陆震主编.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 第八卷(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杨学为.中国考试改革研究[M].200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 杨学为.中国高考史述论[M].2007.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