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高中2015年武汉市二月调考历史
阅读次数:[]次
2015年武汉市二月调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冯天瑜教授说,中国是一个文明传统悠久深厚的国度,又是一个广土众民的国度,其文化的时代性演进和地域性展开呈现婀娜多姿的状貌。读右图,下列思想与地域的搭配中,正确的是
A.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B.安时而处顺,哀而不能入也
C.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以赏罚
D.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
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 D.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
3.唐后期的韩愈把经学家们一直不太重视的《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专门抽出来,作为载道的重要经典详加注释,大力宣扬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到宋代更把修齐治平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把《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成为儒家原始经典中的经典。上述材料典型地表明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
A.认为“心”在理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B.将纲常伦理注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C.积极应对佛道之学对儒学带来的挑战
D.面临着如何创立儒学新体系的时代课题
4.某次会战后,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虽已被敌人占领,然其耗费时间五个月,死伤人数数十万,而其所得者若非焦土即为空城。继今以往,全面抗战到处发展,真正战争重新开始。”蒋介石所评价的这次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5.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
国别 |
宪法 |
苏俄(联) |
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 |
中华民国 |
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
法国 |
1946年宪法 |
其它 |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
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 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
6.1970年电影《智取威虎山》中的时代英雄“杨子荣”的英武雄壮、浓眉腮帮、一脸正气的相貌特征成为当时全国的审美样本;而2014年徐克导演的同名影片中“杨子荣”则亦正亦邪,“匪”气十足。新时代“英雄”形象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
A. 社会经济的发展 B.对外开放的实施
C.现代主义的流行 D.“左”倾错误的纠正
7.柏拉图认为,让哲学家的智慧受缚于法律僵硬的形式和教条,就等于让真知识服从于“意见”,让大智慧屈从于习俗与偏见。法律是因为一般人固有的缺陷而设立的,而哲学家却没有这样的缺陷。柏拉图的上述观点
A.提倡哲学家主导法律的制定 B.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威
C.表达对现实不良政治的不满 D.开创理性主义的传统
8.“亚洲的贸易须在公司自己的武器的保护和威力之下始得以驱动和维持,而购置武器的费用又须以贸易利润支付;故贸易不可无作战,作战亦不可无贸易。” 上述17世纪荷属东印度公司的言论,说明
A.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争夺 B.荷兰与中国贸易冲突加剧
C.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D.荷兰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
9.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创立的卡内基钢铁公司垄断了美国钢铁市场,他曾使钢铁价格从1870年的每吨100美元跌到1900年的每吨12美元。材料中钢铁生产成本的降低实质上反映了
A. 电气时代改变人类生产生活 B. 社会化大生产推动经济发展
C. 垄断组织控制产品生产与价格 D.铁路和轮船运输降低产品成本
10.1964年5月23日,美国总统约翰逊宣布:“不再是一道铁幕。而是有许多道铁幕。每道铁幕的强度和厚度不同,因而能穿过它的光线和能在它后面增长的希望也不同。……我们将继续建造一座座能跨越把我们同东欧分割开来的这一鸿沟的桥梁。”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世界
A.资本主义阵营分化 B.不结盟运动兴起
C.国际关系走向缓和 D.和平与动荡并存
11.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上述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民族国家利益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
B.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
D.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之间分歧严重
12.1928年美国迪斯尼创造了足智多谋的卡通形象“米老鼠”,而20世纪30年代末,米老鼠已经逐步让位于迪斯尼后来创造的另一个卡通形象唐老鸭。据称,因为唐老鸭那呱呱乱叫的恐慌比米老鼠厚脸皮的个人主义更接近于时代精神。这一现象
A.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B.体现了民众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C.说明了新政对美国自由主义的威胁
D.表明了美国市场繁荣假象的幻灭
二、非选择题
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绅士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具的一种人物。……(这种人物)已经被排斥于握有政治权力的圈子,但是在社会上却还保持着他们传统的威望。(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五代乱离,幸存的士族失去了庄园,流徙各地……宋太祖太宗只好扩大进士科名额……,官爵恩泽,出于皇帝,士大夫不能不为皇帝所用,共存谈不上,共治也将就一下了……。元明清三代连共治也说不上,……
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
——摘编自费孝通、吴晗等著《皇权与绅权》
士绅、宗族所支配下的乡村社会由于远离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的城市,疏离、独立于国家权力,……乡村社会一般不会随着国家的瓦解而瓦解,反而会担负起文化储存器的功能,保护了一批社会精英,使社会政治秩序得以重建,中华文明得以积累传承。
——摘自张星久《对传统社会宗族、乡绅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材料二 从12世纪末到15世纪,是英国贵族“白日中天”的兴盛时代。他们在与王权的政治和军事对抗中,实力与王权渐趋接近。于是,明确规定贵族与君主封建关系的《大宪章》被认真制定并被屡次颁布,独具英伦特色的议会两院产生了……他们从此成为英国世俗贵族和议会上院的主体力量。……不列颠的贵族群体在产业革命的浪潮中推波助澜,在政治改革运动中把握并遏制着社会进步的脉搏,在经济领域扬眉吐气,在军事、外交等领域高视阔步。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世袭贵族终于到了穷途末路。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贵族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至19世纪中期中国士绅和英国贵族的发展特点及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士绅和英国贵族对本国历史产生的影响。(10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2008年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徐中约(美国)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副标题:1600-2000,中国的奋斗)的部分目录摘编。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概念
1.1 “近代中国”始于何时?
1.2 “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
1.3 新的综合思考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
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
4.1 中国社会(家庭;宗族;社会分层;士绅;科举)
4.2 思想潮流(清初对明朝心学的反击;清代中期的考证学)
第五章 对外关系
5.1 西欧人的来临(探险家和商人;传教活动;耶稣会影响的衰落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5.2 俄罗斯的推进(穿越西伯利亚;早期派往中国的外交使团;《尼布楚条约》,1689年;图理琛出使留居俄国的土尔扈特部,1714年;《恰克图条约》,1727年;托时和德新的使俄,1729—1732年;俄国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关于“近代中国”这一话题,你认为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所提观点应该明确清楚;说明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符合历史事实,合理充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巴黎公社使欧洲的人们对社会革命感到恐惧,建立在传统的社会共存基础之上的整个社会关系,有可能在革命力量的冲击下毁于一旦。当时,社会问题表现出了它的严重性,社会冲突可以使一致的民族四分五裂,使政治和经济制度陷于混乱。
材料二 广泛的民间结社可以是政党、工会、合作社和各类联盟。的确,在1871年之后,欧洲各国政府越来越难以否认公民们有权建立或参加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社团。
——摘自【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民主史》
(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材料二反映出19世纪后期的欧洲出现了怎样的政治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7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故外之不能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梁启超《变法通议》
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取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
——孙文《国父全书•民权主义》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法治思想的异同。(10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能否贯彻实施,并加以简要说明。(5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9年3月14日夜间德国占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这一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开始,其正式开始则是同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1939年3月标志着一个历史转折点,研究国际事务者从这个转折点环顾四周,是会得到教益的。但如仅限于此,既不瞻前,又不顾后,则纵然有此有利的立足点,也仍然会产生错觉。因为,从较长远的前景来看,选定任何一个标志着战争爆发的准确日期这样方便的做法似乎是必要的,但却会人为地歪曲历史真相。实际上,世界是逐步地滑进第二次大战的,这一可悲的过程绵延了足足十年以上。这个终于蔓延到整个世界的慢性折磨过程,实际上开始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满洲的战争行为,而于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才达到顶点;因为,这场战争截至这一天止,当时的七大强国虽已有六个成为交战国,但在美利坚合众国也被卷入之前,还没有成为一场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大战。
——摘自阿诺德·托因比《1939年3月的世界》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1939 年3月德国占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世界是如何“逐步地滑进第二次大战的”。(9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建国初期,受到苏联影响,妇女争当“英雄母亲”,1953年人口普查全国有6亿多人。1956年周恩来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中提出,要在“生育方面要加以适当节制”,通过调查研究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指出,国民收入被人口吃掉了一大部分,只剩下小部分用于积累,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受到影响。反对多子多福的思想,主张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不让人口增殖拖科研的后腿。
——摘编自杨建业《马寅初传》
材料二 1958年马寅初被扣上了“经济学界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北京大学校长和人大常委职务也被一撤到底。1979年光明日报发文认为“实践证明马寅初先生当年他认为国民经济要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也是正确的”、过去“错批一人,误增三亿”。1980年新《婚姻法》增加了马寅初二十多年前提出的“晚婚晚育”,我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摘编自彭华《马寅初全传》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马寅初关于人口问题的主张,指出其提出的背景。(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马寅初评价的变化及其原因。(7分)
2015年武汉市高三二月调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4.D 25.B 26.D 27.C 28.B 29.A 30.C 31.A
32.B 33.C 34.D 35.A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2分)
40.(25分)
(1)(15分)
特点:
中国士绅:没有政治权力,但享有政治威望;与皇权的关系,由共存走向共治,最终沦为皇权的奴役;主要在地方、文化传承等方面自发地发挥作用。(4分,任意两点即可)
英国贵族:掌握了一定政治权力;成为限制王权的重要力量;在中央和地方,在政治和经济、外交等领域发挥主导作用。(4分,任意两点即可)
原因:
中国君主专制不断发展并达到顶峰;自然经济的发展,始终占主导地位。(4分)
英国贵族通过建立和掌握议会、颁布宪法,借助政治权力和法制,极大地限制了王权;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发展,解放了思想。(3分)
(2)(10分)
中国: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限制皇权、防止暴政的作用;后来,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3分)维护了乡村社会的秩序;促进了文化的延续。(2分)
英国:在历史上,曾经促进了英国政治民主化;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4分)后来,束缚了英国现代化,最终走向穷途末路。(1分)
41.(12分)
评分参考:
观点:3分。
说明:9分。其中:7—9分,说明充分,史实准确;4—6分,说明欠充分,史实基本准确;0—3分,说明不充分,史实不准确。
示例一:
观点:对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考查应该放在世界视野下展开。(3分)
说明:1600年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无论是西欧的探险家、商人、传教士的东来,还是俄罗斯的推进,都对当时的清朝产生了重要影响;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清朝与西方因鸦片等冲突,使得中国的农耕文明与西方的工业文明全面产生关联,并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发展。(9分)
示例二:
观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产物。(3分)
说明:中国社会在1600-1800年期间,手工业的进步,商业活动的繁荣,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使中国社会(家庭、宗族、社会分层、士绅、科举)和思想潮流(清初对明朝心学的反击、清代中期的考证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学东渐、商业活动(如鸦片贸易)、侵略战争等的冲击,在促进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起了重要作用。(9分)
示例三:
观点:学生把上述两种观点综合在一起,或提出新的观点(如:“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可酌情可分。
说明:仿照上面的表述展开,具体略。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问题:传统的社会关系遭受冲击;传统的政治经济制度陷于混乱。(4分)
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巴黎公社的影响。(4分)
(2)现象:民间结社的合法化。(2分)
影响:调节了社会矛盾;完善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促进了西方的现代化进程。(5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相同:认为宪法是国之根本;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结合起来;主张法治,反对封建专制。(6分)
不同:梁启超更重视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孙中山更重视权力的协调;梁启超以法律形式确立并维护君主立宪,孙中山以法律形式确立并维护民主共和。(4分)
(2)不能。(1分)
孙中山过分重视五权之间的协调配合,忽视它们之间的制约,且把五权归于总统的领导之下;当时的中国不具备实施分权制衡的条件(如果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具体的历史现象进行说明,可酌情给分)。(4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法西斯的扩张;西方国家的怂恿;经济危机的影响。(6分)
(2)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的九一八事变是局部战争的起点,日本逐步扩大侵华战争,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5-1936年意大利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8年德国兼并奥地利和苏台德地区,1939年德国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3分,亚洲、非洲、欧洲的局部战争,学生回答任意一个方面即可)
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侵略波兰的战争,二战全面爆发。(3分)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随后二战达到最大规模。(3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主张:控制人口数量(计划生育)。(2分)
背景:中国人口过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党和政府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中国破除了对苏联建设经验的迷信;“双百”方针提出。(6分,任意三点即可)
(2)变化:由批判、否定变为肯定、称赞。(2分)
原因:文革结束,对“左”倾错误的纠正;改革开放的实施;人口膨胀成为中国突出问题。(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