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高中历史专题(二)
阅读次数:[]次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武汉市第15中学
考纲内容
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     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考情分析
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命题规律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对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
(2)备考策略
近几年高考都命制试题考查这一内容,2014年备考要重点掌握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现实影响。
考点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命题规律
2012年安徽卷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唐代的选官标准;2012年四川卷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科举制;2012年山东卷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科举制;2012年江苏卷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
(2)备考策略
该考点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2014年高考复习要注重理清秦汉到明清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中央机构的演变、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对现实发展的启示
复习建议
(1)   突出主干知识,重基本概念的理解
重点要学生加强对分封制、宗法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郡县制、行省制、内阁制、军机处等概念的理解,不宜过多的将时间花费在微观知识的识记上,要培养宏观的历史视野。
(2)   理清历史线索,重阶段特征的把握
要学生重点理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到清的发展、完善、强化的脉络,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原因、发展的趋势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善于比较分析,重解题能力的提高
要学生将郡县制、分封制、行省制比较;隋唐科举制与明清科举制比较;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的比较;明朝内阁制与近代英国内阁制的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借助史学观点,解读历史知识
引导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史观认识: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在土地国有制下,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在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稳定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了强有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5)   变换思维角度,联系热点现实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纵横联系:三省六部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科举制有利于提高社会公平;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组织经济建设、民族融合等
问题探究
一、     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         促使“忠”“孝”观念深入人心,造就了中华民族“家”“国”密不可分的观念,对我国解决台湾问题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积极的意义。
2、          受宗法观念的长期影响,形成了谦和忍让、温良恭敬、尊老爱幼、兄弟相亲的社会公德。
3、          影响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重男轻女、姓氏的继承、修族谱等。
4、          宗法制中的“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重人治轻法治”等阻碍了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尤其阻碍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法治建设。
二、     全面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         含义
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是指中央的决策形式,主要指地位终生制和皇位世袭制,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的最高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是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没有独立性。
2、         建立原因
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基础:秦朝完成统一
理论基础:韩非子等法家的“集权”和“法治”思想
地理条件:平原和大河流域较多,又处于内陆
成功经验:战国的商鞅变法
3、         基本内容
皇帝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         基本矛盾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5、         发展趋势
(1) 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君主专制走向极端。
(2) 地方权力逐渐分散,地方行政机构相互协调又相互牵制,绝对服从中央。
(3) 选官、用官制度不断完善,走向客观、公正。
6、         历史影响
封建社会前期:积极作用为主
政治上——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发展与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
经济上——有利于各地的经济的发展、交流,有利于政府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经济建设。
文化上——有利于各地文化交流,推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的范围内传播。
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为主
政治上——易形成暴政和政治腐败
经济上——越来与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文化上——思想、文化的专制阻碍了科技的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知能演练
一、     选择题
1、《初学记》引《宋百官春秋》说:“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选宗中之长而董正之,谓之宗正。成王时,彤伯入为宗正,掌王亲属,是也秦汉因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A.文中的彤伯与成王有血缘关系
B.秦朝承袭了周朝的封建宗盟制度
C.宗正的权利高于周成王
D.反映君主专制下对王族的管理
2、宗法制度是周代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敬宗”,希望凝聚全族成员的力量。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封建秩序。下列能佐证这一现象的事:                                    (  B        )
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
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
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足够的税收
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
3、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的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C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
4、秦朝时期,今天的浙江北部为会稽郡的一部分,杭州属于会稽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C)   
(1)会稽郡守由中央任命,不可世袭 (2)会稽郡守是会稽郡的
最高行政长官(3)杭州是会稽郡守的封地(4)会稽郡守有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A.(1)(3)  B.(2)(4)  C.(1)(2)    D.(1)(4)
5、华东师大历史学教授王家范在论及中国历史上的“郡县”和“封建”时说:“集权和分权是必难避开的两极,相反而相城···若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据此,作者认为(B )
A.“郡县”优于“封建”
B.“郡县”和“封建”都有其合理性
C.“封建”优于“郡县”
D. “郡县”和“封建”矛盾无法调和
6、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由此判断“中朝”       (   D   )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的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7、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学者张传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的“公天下”的因素。若高三某班以此为论文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论点是                          ( C  )
A.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B.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明朝设立内阁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产物
8、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四位皇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坐在一起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了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篡权的隐患,不如我三分相权,互相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言论          ( C      )
A.都符合史实
B.都与史实不符合
C.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
D.只有明成祖的言论与史实不符
9、史载:“夏氏革命,又为九州,涂山之会,亦云万国。四百年递相兼并,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载祀六百,及乎周初,尚有千八百国,而分天下为九幾·······其后诸侯相并有千二百国。”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C     )
A.从制衡向统一的君主专制国家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从夏到商,中央王朝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小
C.兼并战争在国家的统一方面客观上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D.为有效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利,中央王朝鼓励诸侯之间相互征伐
10、《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B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相关资料下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