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高中专题(八)
阅读次数:[]次
武汉市第14中学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之一: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
(一),探索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其历程可分为二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
   第二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二),探索过程:
第一阶段:(1949年10月-----1978年12月),此阶段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1,政治文明建设:
  (1)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2)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3)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求同存异”)。
2,物质文明建设:
  (1)恢复国民经济;
  (2)制定并实施“一五”计划;
  (3)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社会生活:
           主流社会时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衣着朴素,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比较拥挤,物质比较匮乏;
           生活必需品凭票计划供应,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列宁服”“布拉吉”花布衣衫流行
3,精神文明建设:
            制定新中国教育方针,教育制度;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4,阶段特征:
   (1),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初步探索与奠基时期,成果丰硕;
   (2),把变革生产关系与建设工业化国家有机结合(一化三改),工业化建设成效显著;
   (3)变革生产关系有些急于求成,不够稳妥,遗留一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问题。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1966年)
  1,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缓步推进,个人集权,家长制作风,个人崇拜潜滋暗长。
  2,物质文明建设:
     (1)中共八大: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
     (2)中共八届二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3)大跃进运动;
     (4)人民公社化运动:
     (5)社会生活:与上阶段无实质改变。
 
3,精神文明建设: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4,阶段特征:(1)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失误并存;
            (2)急于求成,忽视规律和脱离实际 是此阶段失误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
 
三,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失误时期(1966年5月——1978年12月)          
1,政治文明建设:
       (1) 人权与法制遭践踏,个人崇拜盛行;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
        (3) 外交新局面: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2,物质文明建设;
    (1)停产闹革命使经济建设严重受挫,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2)周恩来邓小平纠正文革错误,国民经济短时期有所恢复。
    (3)社会生活:穿戴以着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
                   衣裤多补丁为“时尚”,蓝黑灰绿色调充斥中国城乡。
3,精神文明建设:
   (1)极左思想占统治地位,党的实是求是的思想路线中断,人们的精神套上了枷锁;
   (2)文革开始后,废止高考制度,实行“推荐制”,停课闹革命,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3)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实现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4,阶段特征:中共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时期,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第二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1978年------至今)
一,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1978年12月——1992年)
1,政治文明建设: (1)法制建设方针的提出:
                  (2)纠正文革错误,平反冤假错案;
                  (3)加强立法工作,重建与完善民主制度;
                  (4)外交政策调整:
                      外交政策目标:反霸维和;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治合作:“上海合作组织”。
2,物质文明建设: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2)经济体制改革,探索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道路和方法;
      (3)对外开放,以经济特区为突破口,由开放沿海地区,再到内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以尽快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4)社会生活:
           着装色调从单一到五彩缤纷;
           解决了上千年未解决的温饱问题;
           住房状况大大改善,从拥挤到宽敞舒适美观;
           休闲娱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3,精神文明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一国两制理论,世界两大主题论;
     (2)教育改革,“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义务教育法,“希望工程”;
4,阶段特征:(1)经济快速发展,
             (2)思想大解放,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至今)
1,政治文明建设: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海选”制度。
2,物质文明建设:
 (1) 1992年中共十四大: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2)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3)社会生活:与上阶段同。“安居工程”,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关爱他人,关注社会;
3,精神文明建设:
   (1)1997年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2)2002年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4,阶段特征: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逐渐走向成熟时期,表现在:
   (1)依法治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2)治国理论的完善: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
   (3)治国方略的完善:从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三)探索启示:
     1.从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艰难曲折历程来看,凡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反之,则停滞甚至倒退。
     2,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60多年历尽艰辛,虽有严重的失误但终究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一个繁荣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此帮助学生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3,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当代中学生,未来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只有刻苦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才能担负起民族振兴的重任。以此帮助学生增强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训练试题:
 
1. 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誉名为“星火计划”。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A.适应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B.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C.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2. 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4.近年全国人大通过选举法修正案,取消了城乡选举的差别,实现了“同票同权”。这一举措体现的思想精髓是
    A.人人平等    B.三权分立  
   C.人民主权    D.民族自决
5. 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  )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B.“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
C.“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D.“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6.《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  )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        B.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强烈愿望   
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     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7.下示材料说明当时(  )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8.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9.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这说明(  )
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   
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   
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
10. 20世纪70年代,日本民间兴起“熊猫热”“茅台热”“京剧热”“杂技热”,“日中永世友好”“日中不再战”逐渐成为日本对华舆论的主流。据此可知(  )
A.中日经济交往升温促进文化交流          B.邦交正常化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C.经济文化交流为邦交正常化创造条件      D.中国改革开放扩大了国际影响
11. “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参考答案:1--6:BACADB ;  7---12  BCCBBB。
                     
参考答案:1--6:BACADB ;  7---12  BCCBBB。
                     
 
 
 
相关资料下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