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高历史专题(十三)
阅读次数:[]次
阵 痛 中 的 转型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
专题课标及考纲提示
明备考方向
握主旨精要
导复习方法
课程标准
(1)中国古代部分:了解内阁、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列举李、黄、顾、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中国近代部分:列举1840年至196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世界近代部分: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列举荷、英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简述孟、伏、卢、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运用比较法将中国各阶段历史与同时期世界历史的发展对照分析,从政、经、思、外等方面概括发展特征。
★学会运用多种史观解读、认识、理解近代中国出现的新现象、新变化。
★理解史料的含义,特别是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去进行分析、评价,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考纲要求
(1)中国古代部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2)中国近代部分:1840—1960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3)世界近代部分:启蒙运动、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近代科学技术。
 
【课前自主整理】
(一)明清时期中外历史的不同走向
结合所学完善知识结构图,并用简短的语言分别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方在五个方面的发展特征。
(1)16——18世纪世纪历史发展简表
 
(2)明清时期发展简表
项目
中国
西方
经济
农耕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但缓慢发展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达,开展工业革命,向工业国转变
政治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思想
理学占主导,文化专制
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人文主义兴起并发展
外交
实行海禁和闭关,几乎与世隔绝
积极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
科技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期,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
近代科技产生
 
(二)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课堂核心探究】
    “历史通过郑和下西洋向中国提供了重要发展机会,然而中国未能把握这一机遇。”
                                                                ——著名教授周积明
〖探究活动1〗两种文明的相遇——明清时期中国错失发展的机遇
1、读图,回答问题。
 
         郑和下西洋示意图                              西方航海家的远洋航行
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西方远洋航行的影响。思考:中国航海业自郑和下西洋后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影响:(1)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但贡赐贸易花费巨大、得不偿失,无益于国计民生,也无益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2)西方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促使西方大规模殖民活动的开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逐步发展。
    原因:中国贡赐贸易“倍偿其价”,国力不堪重负,难以为继;明清厉行海禁、闭关自守,航海业每况愈下。西方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所驱动,远洋航海蒸蒸日上。
 
    “当年中国统治者没有将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转变为商业化、外交化的贸易和知识国家,留下历史遗憾。”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评论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7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时期,西方传教士扮演了教师的角色,而中国人则成为了学生。有资料证明,16—17世纪间传教士在华有汉文著作300多种,除了阐发基督教义外,主要是介绍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建筑与水利方面的知识。在传教士的影响下,一些中国人接受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其中较著名的有徐光启等人,甚至包括康熙皇帝。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为此感叹道:“中国在近代曾是欧洲之外第一个接受西方科学成果的伟大文明古国。”
    材料二   康熙或许是自古以来对自然科学最感兴趣的皇帝。1692年,传教士白晋写信向法王路易十四报告康熙皇帝将要“在宫中建立科学院”。这确有其事。不过《清史稿》中记载的这个“科学院”名叫“如意馆”,这个名字令人联想到皇帝个人的消遣游艺的地方。难怪中国人常将西方科技称为“奇技淫巧”。徐光启也曾感叹:“臣等书岁告成,而愿学者少。”
    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方传教士东来,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发展机遇?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中国错失这一机遇的原因。
    机遇: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文明(技术)
    原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制度的阻碍;僵化的儒学占主导地位,文化专制;闭目塞听,思想愚昧。
 
〖探究活动2〗两种文明的碰撞——近代列强的侵华及其影响
    材料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请回答:
(1)斯塔夫里阿诺斯对材料中三次战争清政府失败原因的叙述正确吗?为什么?
(2)说明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为什么说“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产生了一个新中国?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因素?
(1)不完全正确。三次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清政府的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2)被迫打开国门,割地、赔款,部分主权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开始并逐步加深。
(3)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等先后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逐步觉醒,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潮流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在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除了“抗拒”与“接受”两种明显的立场之外,还可能有第三种选择的可能,那就是“传统”与“现代”的调和,即“反现代化”。“反现代化”不是反对现代化,其实质是用现代化手段来维护传统价值取向,用现代化形式来抵制现代化实质。“反现代化”与现代化的解决方法截然不同,现代化是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而“反现代化”则是“现代”要服务于“传统”,由“现代”向“传统”过渡。
                                          ——钱乘旦《反现代化——一个理论假设》
〖探究活动3〗晚清的“反现代化运动”——鸦片战争前后的变革
1、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
    材料一   清初崇德元年设蒙古衙门,崇德三年改为理藩院。顺治十八年,设录勋、宾客、柔远、理刑四司。乾隆二十六年增设徕远司。是清朝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也负责处理对俄罗斯的外交事务。其他国家由礼部接待。清政府认为“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
    材料反映出理藩院的职能是什么?据此分析清初外交的特点?
    职能:是清朝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也负责处理对俄罗斯的外交事务。
    特点:封建王朝的朝贡外交
    材料二   1861年咸丰帝准设“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下辖英国股、法国股、俄国股、美国股、海防股、司务厅、清档房、京师同文馆、海关税务司、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等,管理一切涉外事务,因此也称为“洋务内阁”。
    1862年,总理衙门设京师同文馆,招收学生研习外交及夷务课程,培养、储备翻译人才。1866、1868、1870先后三次临时性遣使访问欧洲。1875年,派郭嵩焘为首任驻外公使,1877年在英国伦敦建立中国第一个驻外使馆。
    材料反映出总理衙门的职能是什么?据此分析清政府外交新特点?
    职能:管理一切涉外事务
    新特点:开始接受近代外交观
2、从十三行到开埠通商
材料一   乾隆22年11月初十奉上谕:“已有旨传谕杨应琚,令以己意晓谕番商,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押令原船返掉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如此办理,则来浙番船永远禁绝。不特浙省海防得以肃清,且与粤民生计,并赣、韶等关均有裨益。”在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称为十三行。
    据材料一,十三行制度反映清政府的什么政策?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政策:闭关锁国;
    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评价:一方面对西方殖民扩张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作用,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另一方面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材料二:1843年协定关税前后主要进口货物新旧税率水准
货物
单位
旧税率
新税率
比较减少百分比
棉花
24.19
5.56
77.02
棉纱
13.38
5.56
58.45
白洋布
29.93
6.95
76.78
本色洋布
20.74
5.56
73.19
斜纹布
14.92
5.56
62.73
                运销英国丝茶数量总数(平均每年磅)
时间
1845年
1820000
52000000
1850—1854年
2860000
67000000
1855—1859年
4410000
74000000
    材料三:上海开埠后,“松(江)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按即1845年)棉花客大都折本,则木棉亦不可恃”。
材料二反映出列强是如何进行经济侵略的?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侵略:关税降低,对华倾销商品;低价、大量收购农产品(掠夺原料)
影响: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从“天朝上国”到“师夷长技”
    材料一: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给乾隆皇帝一份厚礼:蒸汽机、棉纺机、织布机、地球仪、战舰模型、望远镜、榴弹炮、迫击枪、卡宾枪、连发手枪、秒表……乾隆皇帝颇有大国风范的指着这些礼品笑着对大臣们说:“这些可以给小孩子当玩具。”之后乾隆给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朝,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
    材料二: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说:“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人对西学的态度?根据材料二中国人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态度:轻视、排斥
变化: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讨论与升华】
    后来的历史说明,西方的大潮冲击了中国的旧模式……致使中国在毫无准备和防备的情况下仓促开放。这对中国有不利的一面,但在客观上为中国提供了摆脱循环的新途径。从短期上讲,负面作用大于正面效应,而从长期来看,负面作用在不断隐退,正面效应在逐渐生长。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讨论:如何理解材料中的“负面作用”和“正面效应”?
负面
作用
政治
社会性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
对中国的经济掠夺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
文化
基督教的传播麻痹中国人的反抗思想
正面
效应
政治
政治制度上开始与国际接轨
经济
开始建立近代工业,经济工业化起步
文化
从学习器物逐渐发展为学习制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拓展与延伸】
1、运用多元史观解读中国近代史上通商口岸的开放
    从革命史观看,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和开辟租界,把它作为侵略中国的基地,也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 化加深的明显标记。
    从现代化史观看,通商口岸的开辟,客观上冲击着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较早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它成为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着带头作用。
    从全球史观看,通商口岸的开放,使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从文明史观看,通商口岸开放,有利于接触西方先进文明和生产方式,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从社会史观看,外国的生活方式、习惯、衣着、饮食首先传入,西方文明的社会习俗也较早传入中国的通商口岸,冲击着中国传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2、运用多元史观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革命史观: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全球史观: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近代化史观:客观上使中国出现近代工业,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
    文明史观:中国的农耕文明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3、运用现代化史观分析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现代化思想,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企图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来维护落后的生产关系,这也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化,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经济上:(1)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2)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
    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课后练习】(另附)
 
 
相关资料下载:阵 痛 中 的 转型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