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名师工作室
实验中学李继红-一轮复习课《光合作用的过程》的点评
阅读次数:[]次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李继红
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核心概念,而光合作用的过程则是其中的核心知识,也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在今年武汉市九月调考质量分析会上,我校高三年级年轻教师杨梦林选择《光合作用的过程》这个重要的教学点,展示了一节公开课。
这节课,杨梦林老师的设计从默写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开始,然后设计了三个竞赛环节。
“环节一竞说竞答”,内容是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教师设计了8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暗反应阶段,则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两个阶段的关系,通过例题1巩固基础知识。
 “环节二说理环节”,内容是环境骤变对物质量的影响。要求说理说的清,说的让人信服。
教师设计了四种环境变化(1)光照变强,CO2不变(2)光照变弱,CO2不变(3)光照不变,CO2增多(4)光照不变,CO2减少时,C3、C5、【H】和ATP、糖类四种物质量的变化。杨老师着重分析光照变强,CO2不变时,【H】、ATP物质量怎么变,并总结出分析的模型,即考虑该物质来源和去路,若来源速率大于去路的速率,则该物质量会增加,反之,则减少。然后让学生分析逐一分析C3、C5、糖类等的物质变化,并说清理由。
“环节三综合环节”,以一道完整的高考题为例,让学生提取题干信息,结合光合作用生理过程,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本节课的特点可以用三个词概括:“激情”“清晰”“取舍”。
1、“激情”
整节课里,教师和学生都充满激情。杨老师一直神采飞扬、声音洪亮、面带微笑,不断地鼓动和激励着学生。而学生呢?也一直都以饱满的激情跟着老师的节奏走。教师的激情感染了学生,学生的激情反过来又激励着老师。这种生本、生动的场景正是我们需要的课堂氛围。习总书记告诫全体党员要不忘初心,我们教师也应该不忘教育的初心,以生为本,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谋求师生共同发展。
杨老师的激情从何而来?我想应该是源于热爱,是那份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是那种对探索和揭示生命奥秘的热爱,是那种对学生的热爱。随着教龄的延长,什么在一点一点减退?不正是激情吗?
激情的课堂是需要承载的形式的。杨老师这节课里运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即竞赛pk形式和一环一环通关的游戏形式,她在运用竞赛形式时,语言调动和组织方式适合高中生的特点,既不幼稚,又不庸俗。清新脱俗,点到为止。我不是说要求每位老师的每节课都这样设计,但可以给予我们启发,师生的一问一答很常见,生生的一问一答却少用,往往学生的提问成为整节课的亮点,他们思维的火花会点燃师生的智慧。当然,好的教学形式或者教学方法,其实就是合适的人用于合适的地方,并产生合适效果时有效的方法。
2、“清晰”
 这节课有着“清晰”的逻辑思维层次。老师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主要是回顾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基础知识,常见、常考的知识点。主要运用巩固记忆、辨识判断的浅显思维模式。第二环节主要是运用光合作用过程来分析环境条件骤变时,光合作用生化反应中某物质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原因。要求学生运用光合作用过程的基础知识,逻辑推理初步分析问题的较高层次的思维模式。第三环节通过解答一道完整的高考简答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文字阅读,了解题设全新的情景,运用光合作用过程中两个阶段的联系,综合分析解答问题的高层次的思维模式。
 在这节课中展示了“清晰”的一轮复习模式。即:复习源知识(生物学中的核心知识和核心概念):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对其中的关键问题展开讨论: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环境骤变对物质量的影响,后续准备进一步讨论环境变化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等——用高考题(习题)应证巩固这些核心知识:整节课选取的5道例题。——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模型,或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抓住“不同“,回归“过程“
 
 
本节课中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清晰”的学法指导。基础知识需要识记、辨别、理解,于是杨老师通过默写、回归教材,互批互改,达到准确记忆,快速辨识,互问互答,做习题等多种学习方法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而对关键问题思考和讨论,才能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有位美国教授曾说过:“我只有说,才能想。“他想表达的意思是,他只有在陈述中,才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或者更有价值的想法。
我就有过同感,在开始教书的头几年里,或者每次换新教材第一遍教学时,我会发现,在反复讲给学生听的过程中自己想明白了其中的逻辑联系,真正把新教材的知识融到心里。我哪里实在讲课,分明是在借机自己思考啊!
可见,课堂上让学生多说是多么重要,这不正是让他们在说中想,在陈述中思考吗?
老师还交给学生的一个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即物质量变化的思考方式,就是考虑该物质的来源和去路。如果某物质的来源速率和去路速率相等,则该物质的量暂时不变,如果来源大于去路,该物质的量上升,反之,则下降。这个模型建立以后,对以后的生物知识也是适用的,如把物质更换成血糖,甲状腺激素等,也可换成大气中的CO2或者O2等。
最后还总结了说理的方法是:抓住两个不同,即生理过程的不同与对照比较的不同,回归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回到核心生物知识上。这个方法也可以普遍用于原因分析题的解答。
3、“取舍“
 “取舍“达到精讲。“讲“是老师的法宝,是高效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但如果泛讲,学生不知道重点地讲解,往往事倍功半。因此,精讲很有必要,精讲首先要做到精选讲课内容,这里就需要”取舍“。
杨老师的这节课里充分展示了她的“取舍“能力。比如在环境骤变对物质的影响里,四种条件的改变导致四种不同物质的变化,她不是一一讲解,一一分析,而是取了第一种变化中的三个点,即光照变强,co2不变时首先分析【H】、ATP的变化,然后分析C3、C5的变化,最后着重分析有机物的去路,第三种变化中的两个点,即光照不变,CO2增多时,【H】、ATP的变化,C3、C5的变化。其余的依据同样的方法分析,然后略讲带过。
 “取舍“达到精练。杨老师“取舍“不仅表现在讲课内容的选择上,还表现在习题的选择上。她在习题(高考题)的“取舍“上,也是下了一番功夫。比如例3、例4、例5几道例题,她都做了舍去,使得每道例题简洁明了,紧扣主题,佐证指向更加明确。真正做到有舍有得。
正确的取舍需要敏锐的判断事物的能力,可见,“取舍“需要自信,取舍需要勇气。
这节课,整体上给了我启示,我想对很多老师会有不同的启示,但如果从细节入手,这节课也有很多瑕疵,比如,老师的应变能力不够,节奏把控不够到位,很多细节处理值得斟酌,等等。正如瑕不掩瑜,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经过多次打磨、雕琢,她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生物教师。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