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名师工作室
【简报第340期】林晓红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开展假期读书收获分享及课题研究交流会
阅读次数:[]次
 
分享读书收获多多,交流课题研究满满
 
      2018年4月25日,武昌区林晓红名师工作室和武汉市“黄鹤英才”林晓红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齐聚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开展了一次学习交流活动。活动主题是“假期读书收获分享及课题研究交流”。

      导师林晓红早在上学期寒假之前就为大家购买了肖培东著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并布置了假期读书的任务。新学期伊始,在诸多其他教研活动的纷繁频率中,团队教师们终于在4月25日拨冗齐聚,纷纷拿出自己的作业,与大家分享心得,交流收获,让思想在碰撞中绽放火花,让智慧在交流时华丽升级。
      邹勤老师以《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上》为题,特别关注了肖老师的课堂评价,发现肖老师的评价性语言可以有各种形式,或前后呼应,或委婉引导,因为“心里装着学生,爱着学生”,所以能够迅速产生教学急智,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诊断,反馈,激励,形成有实效性的引导教育。卢杰老师则从“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于无声处响惊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三个方面高度评价肖老师的课例,发现他在教授每篇课文时都非常善于选取一个关键的切入点,选准一个有思考空间、有文本价值和教育价值的话题,将道与文结合,将朗读与讨论、写作相结合。这需要老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思考。王弋老师发言的题目是《重视朗读,挖掘语文味》,找了一个较小的切入点,关注到肖老师在教学中尤其重视朗读的引导,紧贴文本,研读重要的字词句甚至是标点符号,不是为朗读而朗读,而是从文本出发,从作者出发,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研读、观照整篇文章,挖掘最有味道的文化内涵或人性特点。周燕老师用《大道至简》概括了肖老师的教学理念,从“阅读是语言教育的升华”“写作是心灵感悟的回归”两个角度谈到,无论是阅读教学中的“悟”与“思”,还是写作教学中的“发现”与“实践”,教育都必须洗去铅华,回归到教育的本真。张鹏老师对该书的思考更为现实,他提醒我们要关注到我们平时面对的均是85%的非精英类学生。我们读肖老师的书不是为了生搬硬套教学模式,而是要学到一定的方法去思考针对我们学生的本身状况,尽力培养或增长孩子们的思考力,这一过程其实也在增长我们自身的思考力。与会的每位老师都在认真凝听,默默思考,不时点头赞同!林晓红导师也在总结时充分肯定了大家的阅读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不同角度做深入的思考,收获颇丰。她强调对课例的学习不要抱着马上照搬使用的急功近利的态度,而应更多揣摩方法策略背后的理念。
      紧接着,会议进行到第二项“课题研究交流”。从2017年9月工作室市级课题《用传统文化提升初中生人文底蕴的策略研究》开题至今,课题组各成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推进课题的相关研究工作,都留下了思考的痕迹。
      邹勤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她把传统文化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研究尝试,她以《读诗词 识苏轼》的综合性学习课例为例,做了详细介绍。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开展研究,每天各小组都必须在多媒体上报本组研究的进度或困惑,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最后一天由各小组在班级中展示自学成果。这样系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也锻炼了合作交流能力,促进了学生人文底蕴的提升。张鹏老师选择的题目是《被贬黄州的苏轼对学生健康审美价值取向的意义》,质疑了普遍对苏轼 “达观、豪迈、豁达、乐观” 的贴标签似的理解,向学生展现了苏轼被贬黄州之前从人生巅峰到低谷甚至是处于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的害怕惶然,让学生看到了苏轼作为人也有过软弱的一面,他并非一直是个神一样的存在,他同样有血有肉会害怕,但他努力用乐观去稀释了悲观,走出低谷,让学生去感受一个“人之为人又超脱于常人”的苏轼,从而获得一个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还有饶永香老师对学生如何阅读四大名著的思考,王琼老师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开展的一系列传承传统文化的活动设计及实施。团队成员们交流的课例论文,异彩纷呈,大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讨论中明晰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最后林特总结说:“只有实实在在实践,才能形成有价值的成果。脚踏实地的研究可以先从具体案例的设计实施入手,经过一段积累思考,再做规律性的提炼和更深入的分析。”整整一下午,内容充实而饱满,每个人的收获都是沉甸甸的。阅读让我们在学习中思考,课题研究让我们把思考变成实践,在实践中深化思考,我们坚信持之以恒的阅读和研究将为我们的不断提升插上有力的双翅,助我们飞得更高更远。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