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名师工作室
华师一附中汪红兵- 教学方式之我见
阅读次数:[]次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地都涌现出了不少课改名校,也推出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并且引来大量的参观和学习者,我觉得这是好事。自古以来就有“因材施教”“教无定法”的说法,我觉得不管采取何种教学模式,其目的应该是一样的,一般来说就是让学生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从更高的要求来说就是使学生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把内心潜在的发明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下面我就几种常见的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经典讲授式教学方式
就是以老师讲授给学生的教学方法。作为一个古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法一直在课堂中普遍采用。新课程实施以来,对讲授法的口诛笔伐时有所闻。究其根源,无非是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讲授法早已被人们贴上了“灌输”的标签。
1、在当前新课程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学习方式的同时,讲授法已被许多人所唾弃。但是我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还是有其优点的。1、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讲授法有两个特殊的优点,即通俗化和直接性。教师的讲授能使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成具体形象、浅显通俗的东西,从而排除学生对知识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使学习真正成为可能和轻松的事情;所以,讲授法在传授知识方面具有无法取代的简捷和高效两大优点,这也就是讲授法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2、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学科知识体系的一个蓝本,不仅汇集着系统的学科知识,而且还蕴藏着许多其它有价值的内容,如学科的思想观点、思维方法以及情感因素。但是,由于教材的编写要受到书面形式等因素的限制,对学生来说,不仅知识本身不好读懂,其所潜藏的内涵更是不易发现。而教师由于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的深邃内涵。所以,正是借助教师的系统讲授和透辟分析,学生才得以比较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从而不仅学到学科的系统知识,而且还领会和掌握了蕴含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学科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情感因素。这样,学生的学科能力也就得到了全面提高。
3、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任何真正有效的讲授都必定是溶进了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情感、流露出教师内心的真、善、美。所以,讲授对教师来说,不仅是知识方法的输出,也是内心世界的展现。它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熏陶着学生的心灵。
4、讲授法是其它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教的角度来看,任何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讲”,其它各种方法在运用时都必须与讲授相结合,只有这样,其它各种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所以,可以认为,讲授是其它方法的工具,教师只有讲得好,其它各种方法的有效运用才有了前提。从学的角度来看,接受法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其它各种学习方法的掌握大多是建立在接受法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学会了“听讲”,才有可能潜移默化地或自觉系统地把教师的教法内化为自己的学法,从而真正地学会学习,掌握各种方法。
当然, 讲授法也有很明显的不足。
1、易使学生产生“假知”。
教师运用讲授法,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往往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就可径直地获得知识。而实际上,学生对任何知识的真正掌握都是建立在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和自己的独立思考上。而在讲授法中,教师把知识讲解得清清楚楚,学生以听讲代替思考,即使有自己思维参与,也是被教师架空起来的,因为要跟教师同步进行,这样也就把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所必然要碰到和解决的各种必要的疑问、障碍和困难隐蔽起来。结果,学生听起来好像什么都明白,事后却又说不清,一遇新问题就会手足无措。这样不靠思维获得知识,不仅知识本身掌握不牢固,更谈不上举一反三加以迁移应用,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
2、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讲授法渊源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教师是知识的象征,一切知识得由教师传授给学生,所以,这种方法在运用过程中也容易使教师产生重教轻学的思想。教师往往只考虑自己怎么讲,怎样讲得全面、细致、深刻、透彻,似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得越多、越好,长此以往,就会使师生产生心理定势,教师不讲就不放心,总觉得不讲学生就学不到东西,于是乎,注入式、满堂灌便应运而生,并愈演愈烈。而学生呢?也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依赖心理,一切问题等待教师来讲解,特别是教师讲得越好,这种期待和依赖心理就越强烈。正是这种期待和依赖心理严重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是目前讲授法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病症。
讲授法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不应该错误地认为,现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讲授法就一无是处了,关键是我们要弄清什么时候、什么内容要用讲授法;用讲授法时该如何去讲,怎样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讲授法不排除其他教学方法,在讲授的过程中,该讲授的地方讲授,该自主探究的地方就要探究,各种教学方法相互融合,这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方式可以是不一样的,并非是要一讲到底
二、小组合作式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各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 ”。综合来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这种方式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学生是未来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社会人的主体性,而主体性并非是游离于社会的,它必须将个体融入群体之中,并自觉地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小组合作学习,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之所以说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就是因为:
首先它创造了学生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他们学会了把自我融于群体之中,小组的成员成了他或她的几个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使之感自己难以离开这个可爱的群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群性。这也是一个人具有社会适应性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其次它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品质。要想适应社会,能与别人密切交往,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人能热心帮助,真诚相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到要想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小组之间的每一个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了小组成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本组成员共同提高的好品质,成为他们在适应社会中所必备的条件。
另外,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成员之间合作的机会,增加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度和强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一个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他们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能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3、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正确率
在问答式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思考;二是结果完全错误或结果正确但方法单一。
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
这种方式的优点很明显,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的话,就很容易产生问题,我认为它的不足主要有:
1.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有的教师下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全班学生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了一起,可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整个课堂闹哄哄,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没有实效性。
2、 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参与不足
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表面上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实则隐含着种种阴影。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在小组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显得消极被动,不去积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
3、小组合作学习的滥用。现在一提到公开课,有的教师就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万能钥匙,不论什么内容的课,动不动就让学生小组讨论,而忽视了传统教学的方便获得与使用的实际价值,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导学案式教学方式
学导式教学法提倡学生自学, 教师的指导贯穿其中,其本质特征是:教学重心从教移到学上,学生自主地 直接地 快速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课堂上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是由学生主动进行的 自学 解疑 精讲 演练 活动,个体和群体相结合,变讲堂为学堂这是对传统习惯的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同步教学和学生被动依赖的注入式满堂灌的彻底否定和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启发的重大突破 。
这种方式的优点主要是:
1、学导式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导式教学法突出学在导前,先学后教,让学生“学”在前面,积极进行“自学——解疑——精讲——演练”,这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已知、已会、已能”去主动获取“未知、未能”。事实上,从小学算起,学生独立自学的潜力是很大的,有不少自学成才的人,开始自学时仅有初中甚至小学水平。他们在校外能如此,在校内的学生当然更能这样,何况又有教师指导和各种有利条件。教师用学导式,学在导前,先掌握学情,才能以学定教。但关键在于唤醒激励学生肯“学”会“学”,学导结合,给学生发展独立自学的能力提供了广阔的时空。这是学导式取得成功的内因和根本途径,也是对注入式的根本否定。
2、学导式是对启发式的发展与创新
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自觉掌握知识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我国中小学教学一直把启发式作为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启发式教学总是在教师为中心的前提下,使学生一直处于“不启不发”甚至“启而不发”的被动地位。
学导式突出学生学、教师导的思想,即“学导思想”。体现“学导思想”的各类教学模式,即为“学导式教学模式”;体现“学导思想”的各类教学方法,正是“学导法”[3]。现在,学导式教学模式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同时也把学好这门课的责任交给了他们。学生在自学时精神振奋,因为他们要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必须先进行自学并自己思考。这应该成为教学常规,违反这条常规,也就违反了常情。
现在,学导式课堂上整个学习过程“自学一解疑(讨论)——精讲——演练”由学生自己掌握,教师只相机引导,因为学生凡是读了教材可以领悟或无师自通之处,教师就不需重复讲解,可由学生复述或答题、演练,而由教师检查验收;只有在学生力不胜任时,才由教师提示、点拨、演示、精讲。学生自学,特别是能得到教师指导的自学,强化了学生与教材的直接联系。在解疑等环节又采取个体与群体相结合、横向联系相互讨论的形式,多人异步,这完全适用于学生基本独立学习的整个教学过程。
3、学导式强调有指导的自学
多年以来,各地中学和大学的毕业生大多只学到一些现成的书本知识,不会自学,不会独立探索求知,没有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很难迅速形成独立探索创新的真本领。“要自学,靠自己学”,这是毛泽东同志的明确主张,他充分肯定自学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
学导式教学法充分扶植和积极利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并在学生普遍自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他(她)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的智能都能获得积极主动地有效开发。事实上,已经有许多初中生自学了高中课程,并取得了好成绩——其中有些课程还是比较难学、需要教师教的数学、外语等。此外,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也常常在课外读一些比课内的分量更重的书籍,并且基本上能掌握其内容。所以,高中生自学高中课程是完全可行的。遇到了困难和障碍,只要教师加以引导、点拨,就能解决。
4、学导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导式把“学”摆在先头,突出“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把学习和质疑、一题多解标新立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它完全符合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积极地探索未知,同时得到教师恰到好处的诱导启发,教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人人充满自信,变课堂为尽情展示自己学习潜能和个性的舞台,绝不满足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更要同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并且优化品行,使智能各项元素获得普遍发展。
近几年来, “导学案”大有席卷全国之势,但在大部分中小学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导学案”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个作用,取代了教材,发挥着课本和练习本的作用,甚至主宰着整个课堂中师生的教学行为,让本来很好的一种教学方式慢慢的变了“味”,所以在实施这种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需要老师慎重把握,不能够学案编完发下去,让学生做完了事。只有真正的把握这种学习方式的内涵,才能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
学导式教学法突出学在导前,先学后教,让学生“学”在前面,积极进行“自学——解疑——精讲——演练”,这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已知、已会、已能”去主动获取“未知、未能”。事实上,从小学算起,学生独立自学的潜力是很大的,有不少自学成才的人,开始自学时仅有初中甚至小学水平。他们在校外能如此,在校内的学生当然更能这样,何况又有教师指导和各种有利条件。教师用学导式,学在导前,先掌握学情,才能以学定教。但关键在于唤醒激励学生肯“学”会“学”,学导结合,给学生发展独立自学的能力提供了广阔的时空。这是学导式取得成功的内因和根本途径,也是对注入式的根本否定。
2、学导式是对启发式的发展与创新
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自觉掌握知识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我国中小学教学一直把启发式作为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启发式教学总是在教师为中心的前提下,使学生一直处于“不启不发”甚至“启而不发”的被动地位。
学导式突出学生学、教师导的思想,即“学导思想”。体现“学导思想”的各类教学模式,即为“学导式教学模式”;体现“学导思想”的各类教学方法,正是“学导法”[3]。现在,学导式教学模式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同时也把学好这门课的责任交给了他们。学生在自学时精神振奋,因为他们要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必须先进行自学并自己思考。这应该成为教学常规,违反这条常规,也就违反了常情。
现在,学导式课堂上整个学习过程“自学一解疑(讨论)——精讲——演练”由学生自己掌握,教师只相机引导,因为学生凡是读了教材可以领悟或无师自通之处,教师就不需重复讲解,可由学生复述或答题、演练,而由教师检查验收;只有在学生力不胜任时,才由教师提示、点拨、演示、精讲。学生自学,特别是能得到教师指导的自学,强化了学生与教材的直接联系。在解疑等环节又采取个体与群体相结合、横向联系相互讨论的形式,多人异步,这完全适用于学生基本独立学习的整个教学过程。
3、学导式强调有指导的自学
多年以来,各地中学和大学的毕业生大多只学到一些现成的书本知识,不会自学,不会独立探索求知,没有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很难迅速形成独立探索创新的真本领。“要自学,靠自己学”,这是毛泽东同志的明确主张,他充分肯定自学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
学导式教学法充分扶植和积极利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并在学生普遍自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他(她)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的智能都能获得积极主动地有效开发。事实上,已经有许多初中生自学了高中课程,并取得了好成绩——其中有些课程还是比较难学、需要教师教的数学、外语等。此外,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也常常在课外读一些比课内的分量更重的书籍,并且基本上能掌握其内容。所以,高中生自学高中课程是完全可行的。遇到了困难和障碍,只要教师加以引导、点拨,就能解决。
4、学导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导式把“学”摆在先头,突出“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把学习和质疑、一题多解标新立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它完全符合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积极地探索未知,同时得到教师恰到好处的诱导启发,教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人人充满自信,变课堂为尽情展示自己学习潜能和个性的舞台,绝不满足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更要同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并且优化品行,使智能各项元素获得普遍发展。
近几年来, “导学案”大有席卷全国之势,但在大部分中小学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导学案”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个作用,取代了教材,发挥着课本和练习本的作用,甚至主宰着整个课堂中师生的教学行为,让本来很好的一种教学方式慢慢的变了“味”,所以在实施这种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需要老师慎重把握,不能够学案编完发下去,让学生做完了事。只有真正的把握这种学习方式的内涵,才能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