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名师工作室
【简报第594期】胡利萍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开展提质增效专题研究
阅读次数:[]次
 
潜心教研勤探索 交流辐射促提升
 
  5月17日下午,“武昌区小学数学胡利萍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和武汉瑞景小学数学老师团队共赴江夏区文化大道小学,开展了“送教促交流,学习共发展“的工作室教研活动。

  此次活动围绕 “课堂提质增效,走向核心素养 ”的研究专题,由武汉瑞景小学的数学教师胡燕执教了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本课是在胡利萍名师工作室成员陈莹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由武汉瑞景小学数学教研团队围绕专题进行研究呈现并开展跨区域的交流活动的。

  平均数是“统计与概率”知识版块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也是小学阶段学习的唯一一个统计量。由于它具有“虚拟性”、“敏感性”等特性,对学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如何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知识表象,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特征,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胡燕老师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从平均数的统计含义出发,以条形统计图作为教学载体,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分析数据,思考问题“环保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依据“移多补少”原则和“平均分”知识原型,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平均数”的知识表象,并引领学生结合最后结果中的“13”进行思考与分析,设计了问题:平均数13是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数量呢?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数13的?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理解了“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它是一个虚拟的数,不代表个人实际水平,并渗透了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后,胡燕老师让学生比较两组数据,思考“在人数不相同的情况下哪个队的成绩更好?”,引发认识冲突,激发探究欲望,启发学生发现总成绩受人数影响,在这里用平均数来比较更合适,凸显了学习平均数的意义与价值。还巧妙地设计了数据调整,让学生感悟数据变化很容易引发平均数的波动,使学生对平均数的“敏感性”也豁然开朗。她还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设计了“辨一辨、选一选、想一想”等不同题型,各有侧重点,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及特性的认识。
  课后,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武汉瑞景小学和文化大道小学的数学教研团队开展了对话交流,肯定了胡燕老师及教研团队在设计方面的思考与创新。这样的设计,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启发学生不断地思考、探索、讨论、交流,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提升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数据意识,数据表达能力。工作室成员陈莹老师针对统计量教学中的问题,结合本课的教学设计,从统计教学的整体视角,对教材的处理、统计量的含义等方面作出了进一步指导,厘清了老师们对统计量教学的思路。同时,她还指出双减政策的核心是常态课的提质增效,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只有认真研究学情,准确解读教材,精选教学素材,聚焦核心素养,才能真正提高备课实效,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陈莹老师的精彩发言引发了在场老师们对教材处理、问题设计、教法选择等方面的深度思考。
  此次活动充分发挥了胡莉萍名师工作室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跨区交流、校际联动的方式,共享教育教研优质资源,为青年教师搭建锻炼与提升的平台,促进教师们业务交流和专业素养的提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共思共研,“研”之有理,“研”有所得!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