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名师工作室
东湖中学 熊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阅读次数:[]次

摘    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语文课程性质观、目标观、内容观、资源观和评价观五个方面都有深刻创新,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加快语文文言文教学改革的步伐,使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创新突破瓶颈?
本文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文言文教学如何创新为研究对象,阐明了文言文教学创新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新课程下文言文教学的创新概念和构想,对文言文教学创新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 键 词: 新课程    文言文教学   创新思考  

    新世纪语文学科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无疑是应该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因此,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必须关注课堂,正确认识新课标,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
    一、认识课标
    认识新课程标准,首先要明确教学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提出了三项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要正确理解“全面”二字,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的积累、语感、学习方法和习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还包括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要培养学生全面的素养,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教育教学理念的“人性内涵” ,正确认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性质,需要我们切实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出发来设计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要培养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这是高中语文课程新的关键词,是学生内在的能力。我们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地位,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合作者、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要引导学生改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肖川教授指出:“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们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注意共同基础与多样性相统一。“共同基础”指全体学生都应该获得的必需的语文素养;“多样性”指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 “开放性”一方面是现代科学发展的要求,学科领域拓宽、学科范畴交叉、现代科技进步,语文教学与学习都必须走开放之路;另一方面是未来世界的需要,只有开放的课堂、教材、观念,才能适应未来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扎实上好必修课,认真搞好选修课,让学生吃饱,吃好。
    二、认识课堂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漷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头脑发胀、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作为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关注教学效益与质量的方法,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串讲法”法,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缺少了自己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不少学生感觉文言文枯燥无味,心理上对文言文产生畏惧。
    三、制定对策
  如何让学生从畏惧心态中走出,学得轻松自如,兴趣盎然呢?笔者认为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十分重要。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课堂的改变应该是显性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说,以教材为例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本解读是课堂教学中的重头戏,通过多重对话展开。
    1、“甲骨文”帮学生克服畏难心理
    文言文教学,首先要克服的不是语言障碍,而是学生的畏难心理。要克服畏难心理,就必须以心理教育为突破口,从情感激励开始。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穿插讲解浅显的汉字学知识,让学生在画画写写中,逐渐会认一些简单的象形文字及其造字意义。学生会欣喜的发现,印象中深奥难懂的“甲骨文”竟被自己破解了,而且如此简单易认。如 “即”、“既”二字容易混淆,利用甲骨文等象形文字,就可以分辨的很清楚,而且好懂易记:

会意字。 甲骨文、金文的“即”字,左边是一只高脚的豆(一种食器),上面盛满了食物,右边是一个跪坐的人形,像一个人准备进食的样子。它的本义是“就食”。要就食必须走近食物,所以“即”字又有“走近”之义,如成语“若即若离”、“可望不可即”等;后来又借用为副词,有“马上”、“立刻”之意。


                  
会意字。甲骨文从皀(盛满食物的器具),从旡(人吃饱饭后扭头张口打嗝),会吃完饭之意。金文大同。本义为吃完饭。引申泛指①完尽: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②已经:莫(暮)春者,春服~成……③并列关系:~明且哲,以保其身。④既然:~来之,则安之。凡从既取义的字皆与打嗝出气等义有关。
象形文字引发了学生极大的求知欲,配上轻松的讲解,学生的畏难心理逐渐消失。“甲骨文我们都会认,都能懂,那么文言文还有什么难的呢?” “甲骨文”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的热情,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主动求知的状态。
    2、“示范吟诵”让学生感受文言魅力
    古人读书讲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中最具实效的方法就是朗读。“文章不厌百回读,书读深思子自知。”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钥匙。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吟诵就是心、口、耳并用的一种科学方法。”朗读是在享受中加深记忆。文言文虽然已经失去了“活”的语言环境,但它自身却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反复吟诵,可以营造氛围,运用多种感官让字、词、句自然融入大脑,感受意境,形成文言语感,文章的内容与意旨随之融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指导学生朗读,教师的吟诵带动十分重要,示范诵读要有感染力,课前反复地含英咀华,课上教师全身心地投入,通过声音的轻重、停顿,语气的舒缓、抑扬,甚至情态、动作的外化,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作品的内在丰富的蕴涵及艺术魅力,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倾倒陶醉,享受美的熏陶。
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教师在讲解诵读要领后,配上适合的古曲示范吟诵,在古乐的悠扬旋律和吟诵的抑扬顿挫中,不仅能以读激趣,在营造的情感氛围中,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隐士情怀”的世界, 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以读促讲, 带动学生进一步领悟,使他们的理解得到升华。学生在作品所营造的飘逸和恬淡意境中感受陶渊明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在情感体验上产生共鸣,心通其情,意会其理。对于学生而言,文言文不再是枯燥难懂的文字,而变成情感流动的乐园。
    3、预习“备课”带学生走入文言的圣殿                                                                                                              
    传统的文言教学中,钻研、分析、讲解教材,往往教师全权包揽,学生所扮演的不是听众,就是“记录员”。在传统教育理念指导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抑制,创新思维和求知欲受挫,难以品尝到成功的乐趣。笔者尝试先让学生“备课”,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储备的知识尝试探索的乐趣。
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时,首先应从思想上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预习对于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课前预习,对照参考资料疏通文意,扫除部分语言障碍,翻阅各种书籍,甚至利用互联网查找课文历史背景、作者经历、文体特点等相关资料,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补缺,可以提高听课效果。预习中不懂的问题,上课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目标明确,注意集中,当堂就能解决疑难,提高听课效率。在参与课堂讨论时,能很快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再也不用喋喋不休,一言堂;学生们也不会是课堂上无动于衷的“应声虫”,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倍增。
    4、“活动表演”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用手、用舌、用脑去工作……”(第斯多惠—德国教育家).虽然教师只是导演代替不了主角的演出,但导演可以带领他们去体验主角的乐趣,而表演正是有效创设“活”的文言情境,带领学生去体味当主角乐趣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如《鸿门宴》情节紧张激烈而扣人心弦,人物语言精彩而富有个性,堪称阅读鉴赏的典范。在教学时,学生已掌握了不少信息,大致已了解故事情节。如果教师还给同样的东西,学生会感到乏味无趣。对此课堂上可采用“情节再现式”表演形式,融字词学习、情节表达、写作评论于一课,把文言学习引向深入,并使学生们兴趣倍增,思维活跃。
课前,教师指导参演的学生根据全文的思想内容加深对所扮演角色的全方位理解,选取一位负责的“总导演”全权负责排练。排演中,学生们都表现出极大热情,反复研读剧本,认真分析情节,揣摩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语言等因素。课上表演时,充实、丰富人物形象充分展示了“演员”们的想象才能和创造天赋,让学生们从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了项羽和刘邦,所有学生均觉得本课本令他们回味无穷,受益匪浅。表演结束后,在“演员”们议论纷纷大抒感想之时,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目的是把表演之后的感性体验进一步深化为理性的思考和认识。如《鸿门宴》中的座次问题,无须教师讲解,通过演员们的情景再现后一目了然。项羽违背礼仪,暴露出他傲慢无礼,自矜功伐的性格弱点,学生由盲目的拥项,转为对项羽人格更深层的剖析。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不会主动探求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因此,活动表演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带给学生强烈的主观体验,从中深深体验到中华悠久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被动的反映性接受者,转为主动的创造性的猎取者,在文言学习的殿堂中自由翱翔。
    5、“灵活检测”使学生期盼考试的来临
    提起考试,尤其是文言文考试,作为有机主体的学生往往会有一种压抑感,考试中学习的主动意识被消极冷漠的被动应考所取代。其实,考试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叶老曾说过“学生要奋其力,自致其知”。为了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敢于给学生松绑,创设主动学习情境,使学生真正以学习的主角身份参与到教学检测中来,让考试能达到巩固知识的最佳效果。笔者在平时的考试中穿插了以下几种检测方式:
    (1)答记者问
    以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主,以学生互相提问、反馈的活动为方式。实施办法:推荐一人为本组代表,就本组负责的内容答别组“记者”们的一切提问;任意抽一个学生“答记者问”,问题多样,字词的音、形、用法、句式特点,翻译等无所不可;每组就基础知识方面设计好若干问题。由代表任意指明其他组学生回答。

    (2)知识竞赛
    以课文主旨写法等方面的分析、理解、感悟为主,提问的题型,方式多样,如必答题,任意抽答各组回答;抢答题,供全班抢答;挑战题,按难度大小,分值不同设计由于梯度的问题若干,由学生自由选答。

    (3)自制试题
    以单元知识全面考察为主。第一步,教师统一规定题型和题量,学生结合一单元所学知识自主出题。在出题过程中,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寻找出题点,因为掌握了主动权,所以学生摄取知识的效果远远高于被动应付老师考试的复习效果。第二步,教师把学生上交的试题加以筛选,组合成一分完整试卷,并在每题后注明出题学生的姓名。学生拿到试卷后,放下了“考试”的包袱,轻松答题。第三步,批阅试卷,让试题被选上的学生来批改对应的小题,享受成功的乐趣。最后,发卷、讲评、订正,这项工作由师生共同完成。
    在试卷的制作、考查、评论等过程中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强烈的求胜心,真正做到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欲望和兴趣。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在积累中提高,在提高中急切的期盼下一次测试的到来。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