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名师工作室
名师工作室【简报第259期】万长江高中化学名师工作室开展第十三次教研活动
阅读次数:[]次
践行数字化实验教学  聚焦新课程标准研究

    2017年10月25日下午,“万长江名师工作室”所有成员在武汉大学附属中学举行了第十三次线下教研活动。
    这次教研活动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下午两点,武汉大学附属中学的青年教师邓阳洋老师的公开课《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准时开始。该课得到武大附中陈三军副校长的悉心指导和区教研员江薇老师细心打磨,成功地将数字化实验与探究教学进行了有效整合。这是一节高二的新授课。针对传统的化学实验的不足,邓老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猜想影响盐类水解的可能因素,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再利用数字化实验设备,使用pH传感器、色度计、浊度计和高温传感器等仪器,精确定量地测定盐类水解平衡过程中的pH、浊度和温度等理化指标的变化,最后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从而来论证小组所提出的相关猜想。虽然课堂上出现了较多的学生实验展示和汇报,但是邓老师还是很好地控制了教学进程,较好地完成了所有的教学任务。邓老师的整堂课精心设计,细致讲解,与学生互动热烈,展现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实效。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观摩武汉市吴家山中学王婷老师的微课《Fe2+的检验》。王老师所展示微课的选题并不是“自然选题”(按教材的知识章节来选题),而精准选择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困难的知识点,设计了加碱、加硫氰化钾、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加铁氰化钾等4种方法,并配以相应的实验视频来论证检验方案是否可行。王老师的微课把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深度融合在一起,展现了教师非常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化学教学能力。
    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研沙龙。由彭伟桥、魏钊和万长江等3位老师分别就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发言。3位老师在精读内容后,制作了PPT,主要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向与会的老师们汇报了自己的研讨体会。
    彭伟桥老师用比较法研究了现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对比,着重对化学核心素养的5个维度进行了解读。彭老师擅于用丰富的案例来阐释化学教育理论新成果,深入浅出,让老师们对理论性较强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维度的内涵有了更深入和准确的理解。
    魏钊老师主要针对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评价部分,选择了5个维度之一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进行了理论基础的介绍,指出这个维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化学教育的“三重表征”理论,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划分的依据主要来自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和SOLO分类法等教育心理学理论。
    万老师的发言主要分成5个部分,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对课程内容框架变化、教学策略、教学建议和撰写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评述。与现行课程相比,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框架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必修部分分成了5个主题,选修部分分成了3个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万老师指出,课程内容框架的大变化,突出了化学课程设置兼具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以兼顾学生共同发展及个性发展的不同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教师撰写教学设计,开展“教、学、评”一体化的的教学活动,达到“素养为本”的教学目的,提出了新的要求。万老师认为,化学教师只有早动手、勤学习才能尽快吃透新的课程标准的精神,从而适应新的形势,实现高效的化学课堂。
    三位老师的发言让老师们感觉受益匪浅。活动一直持续到下午五点才结束。大家期待着下一次的活动。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